帘内延湘妃,帘外种湘竹。
秋风何泠然,淅淅动苍玉。
【注释】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六:题目,即“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的第二十六首诗。苍玉馆:指李惟寅所建的山房中的一座亭子,以石为栏,栏外种满竹子。延湘妃: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贤妃娥皇、女英在洞庭湖畔哭泣,泪滴成斑,后人称此水为湘江。湘竹:即“斑竹”,相传因湘妃泪落成斑而得名。
【译文】
帘内传来湘妃的哀怨,帘外种植着湘竹。
秋风多么清凉,淅淅沥沥地动着苍玉。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绝。全诗描写了湘妃与湘竹,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秋夜湘妃泪洒斑竹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湘妃的形象和动作,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的前两句“帘内延湘妃,帘外种湘竹”,将湘妃的形象和动作巧妙地融入了诗中。诗人没有直接描绘湘妃的容貌,而是通过“延”这个字来表达湘妃的哀怨之情。同时,通过“种湘竹”这一行动,将湘妃的哀怨情绪传递给了读者。这样,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湘妃在帘内低声叹息,而帘外则种满了湘竹,形成了一种凄凉的景象。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湘竹赋予生命,使其成为湘妃的倾诉对象。诗的后两句“秋风何泠然,淅淅动苍玉”进一步描绘了湘竹的动态。这里,诗人将湘竹比作“苍玉”,将秋风比作“泠然”,使湘竹和秋风都充满了诗意。同时,通过对“淅淅动苍玉”的描绘,诗人表现了秋风的轻柔和细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湘妃的哀怨与湘竹的生长进行了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湘妃的孤独和哀怨。诗的最后一句“潇潇雨歇时,别有天地间”则是点睛之笔。它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还将湘竹的坚韧与湘妃的哀怨进行了对比,使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性。
这首诗通过对湘妃与湘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以及对比和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