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烽火照青螺,旧国其如战伐何。
四海尽看悲剑戟,三江无处慎风波。
邺侯书架空飞焰,陶令家园遍荷戈。
掩涕不能重借问,洗兵谁为挽天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来分析。首先理解诗句意思并加以翻译,然后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分析。
“传报广寇劫予邑之西南燔杀惨甚罗文庄公旧宅刘两江先生舍皆为烟烬为之掩涕”:传说有广寇进犯,焚烧了我家乡西南一带的房屋,烧死了很多百姓,我听说后十分悲痛。这里写作者听到消息后的反应。“闻道广寇入,焚掠殊惨烈”是说作者听到广寇入侵的消息时,心中感到万分痛苦。“传闻烽火照青螺,旧国其如战伐何”:听说有战事,烽火照耀着青螺山,我的祖国如今被战火笼罩,我还能说什么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无奈之情。“四海尽看悲剑戟,三江无处避风波”:天下人都看着那剑戟,哪里还有躲避风云的地方呢?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邺侯书架空飞焰,陶令家园遍荷戈。”:邺侯的书信飘在空中像燃烧的火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也变成了战场。“掩涕不能重借问,洗兵谁为挽天河”:我掩面而泣却不知如何询问,谁来挽救这苍生涂炭、民不聊生的战乱局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忧思。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春。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翰林检讨。该年正月,吴三桂叛变,清军入关,三月又攻占了荆州、襄阳等要地。四月,清军又攻克桂林、南宁等地。五月,清军直逼云南。六月,吴世璠投降。七月,清军进入四川。十月,吴世璠被杀。这一年,作者从江西赴京应试,途中得知家乡遭战火破坏的消息,内心极度痛苦。这首诗就是他在得知家国破败之后,面对烽烟四起、人民疾苦的现实所写。
第一首中,作者以“广寇入”发端,紧接着便将笔锋一转,写自己的家国不幸遭遇战乱之苦。“传闻烽火照青螺”,用典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白日欲没尽,黄河万里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游。此时正值战火蔓延之际,烽火照亮了青螺山,而作者的家园也遭到兵祸之灾,作者只能掩面痛哭。“邺侯”两句,以邺侯李德林的书信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为例,抒发自己对时局的担忧。邺侯李德林,字元礼,河南温县人,官至工部尚书,曾上书劝谏吴三桂入关称帝,结果被吴三桂杀害。作者以邺侯书信中的飞焰比喻战火的炽热,以陶令家园中的荷戈形象比喻农民们拿起武器抗击敌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同情。
第二首中,作者将笔锋指向了吴三桂,认为吴三桂的行为无异于背叛祖国,因此对吴三桂表示了强烈的谴责之情。“四海尽看悲剑戟”,用典出自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四海”两句,以四海苍生的视角看待战乱之苦,将战争带来的灾难描绘得淋漓尽致。“邺侯书”两句,以邺侯李德林的书信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为例,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掩涕不能重借问,洗兵谁为挽天河”,作者以掩面痛哭的姿态表达对时局的担忧,以洗兵挽天河的形象比喻希望有人能够拯救国家的危难。
第三首中,作者以邺侯书信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为例,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担忧。“邺侯”两句,以邺侯李德林的书信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为例,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之情。“掩涕”两句,作者以掩面痛哭的姿态表达对时局的担忧之情。“洗兵”两句,作者以洗兵挽天河的形象比喻希望有人能够拯救国家的危难。
这首诗通过作者对广寇入侵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对国家危难的关心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