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晓阁气氤氲,鹦鹉林开贝叶文。
近接金茎承惠露,平依玉阙捧晴云。
西山障塞千重出,南纪关河一望分。
别有客愁无断灭,寥天欲叩恐难闻。

这首诗是杜甫在春日时与张侍读和张廷尉两位大官一起登上昆卢阁时的即兴之作。

我们来看第一句:“旃檀晓阁气氤氲,鹦鹉林开贝叶文。”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晨的昆卢阁笼罩在一片氤氲的氛围中,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包围。而鹦鹉树林则像一扇打开的门,让人看到了贝叶经的文字,这些文字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的“旃檀”和“贝叶文”都是佛教的象征,而“氤氲”和“气”则表达了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氛围。

第二句:“近接金茎承惠露,平依玉阙捧晴云。”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昆卢阁的美丽景色,它靠近金色的柱子,可以感受到皇帝赐予的恩泽;它平卧在玉石般的台阶上,仿佛在迎接天空中的阳光。这里的“金茎”、“玉阙”都是古代建筑的重要元素,代表着皇家的权力和地位。而“承惠露”和“捧晴云”则表达了昆卢阁的尊贵和神圣。

第三句:“西山障塞千重出,南纪关河一望分。”这句诗描绘了昆卢阁所在的地理位置,它位于西山的屏障之上,周围有层层叠叠的山脉。而南方则可以看到辽阔的关河,一望无际。这里的“障塞”和“关河”都是地理名词,代表着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第四句:“别有客愁无断灭,寥天欲叩恐难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尽管他身在美景之中,但仍不免有些客愁。他想要向天空倾诉自己的感受,但又怕这声音太微弱,无法被人听见。这里的“客愁”和“寥天”都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助的情感。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春天游览昆卢阁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昆卢阁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