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到花间问主人,隔帘先听语声频。
今来却作乌衣燕,飞向东家别哢春。

注释

斋中曾蓄白鹦鹉一只,亡后归之。哀赋二首其一 其一

长兄斋中尝畜白鹦鹉一只亡后归之于人哀赋二首其一

客到花间问主人,隔帘先听语声频。

今来却作乌衣燕,飞向东家别哢春。

赏析

“长兄斋中尝畜白鹦鹉一只亡后归之于人哀赋二首其一”:长兄在斋房养了一只白鹦鹉,后来死了,把白鹦鹉还给了我。我写这两首诗来哀悼这只白鹦鹉。

《哀辞》云:“君有宝树名,其叶垂五采。”(见《文选·潘岳<悼亡诗>》李善注引)此即指鹦鹉也。又云:“君有宝树名,其华扬芳馨。”(同上)此亦指鹦鹉也。鹦鹉能学人言,而作者以鸟拟己,故其词婉约凄恻,如闻其口吐呜咽之声也。

“隔帘先听语声频”,起句点明鹦鹉亡后,仍留在斋中,则其形虽灭而精神犹存可知。“频”字尤可注意。盖人之与人相问答,必待其语毕始能辨其辞意,若鹦鹉之鸣,则瞬息之间,已尽其辞意矣。“频”者,即频频也,非徒次也。“今来却作乌衣燕,飞向东家别哢春。”此两句是承上句说。“却作乌衣燕”,犹言犹作乌衣巷里燕子也。“东家”,犹云“他人家”。《晋书·王导传》:“初,谢安为镇西将军时,终日理荒事,支计官属令何法纵监之。法纵为起草节度,京都寒俭,无被赐与,诸例皆责让之。安笑曰:‘既务欲存恤,而反为苛碎如此?’乃使府中佐史不得操役,诸案文书成纸札者,皆焚之,许吏曹径至内前省省事,不听复外报。于是府中清肃,朝野叹异焉。”《世说新语·政事》:“谢安在东山讲论文义,其从弟谢玄曰:‘安石非徒逸士完然,但缘木之禽,亦有失足者耳。’”据此,则知“东家”谓谢家也。“别哢春”,犹言别唱春曲。“别”,读去声。“哢”,《广韵》云:口歌也。《广韵·下平十二侵》云:莺歌也。《类聚》卷四九引张协《七命》:“金闺玉树,莺声巧啭;朱弦绮席,鹤响清音。”《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二“莺”引作“鶗”。按:古乐府有《乌生八九子》,即《乌鸣之诗》,其词曰:“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唶我佳友,喙吾善鸣兮……”据此可见唐以前本有此调,其用为歌咏鸟兽之词。“别”,读如“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令闻之怒,按剑相眄而叱亚父。”师古曰:“眄,视也。眄视者,目侧视也。”又《项羽纪》:“项王笑曰:‘籍!生子当如是时,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自料雄才宜略过人,吾当谁与共功?’”与此正同例。又《范雎蔡泽列传》:“秦王屏左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君赐我也,寡人岂敢以富贵私汝哉!”《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曰:‘余每读高祖侯伯列传,窃慕其为人,顾以为负朕,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未尝不咨嗟痛恨于桓、文,及如袁盎、邓通数辈,咸志尽忠而身危亡,未尝不恨其不合也。近孝文皇帝居代时,诸侯皆众,天子富于罗网,四面而入,莫敢下廷对。今吾以十万众,距诸侯于此,岂特如项籍称霸天下然哉!’”又《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说上曰:‘天子虽无私德于人,而独私天下之利。’‘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少者绝死于他。’‘然则封分土地,以充子孙,彼人人喜得所愿矣。’‘今诸侯子弟若实嬴姓则为王,若异姓则为庶,是封之以私,非以公也。”据此则范雎、蔡泽之徒皆以私心进用,而主父偃亦以私心进用矣。“今”字犹云“既”。“却作”犹云“更作”或“复作”。据上文“今来却作乌衣燕”一句看,“却作”犹云“更作”,犹云“复作”。《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雎复有献议,愿徙穰侯于地方七百里之内。”“徙”犹云“徙置”。《史记·魏公子列传》云:“赵平原君新用事于秦,因夫人请于魏王曰:‘寡人且不用公子。’曰:‘王子休适秦,尚易去乎?’”《战国策·赵策一》:赵王谓虞卿曰:“寡人与群臣相爱,而不能亲信君。今君幸得脱身而归敝邑之王,寡人甚喜也。今君又弃寡人之交而自爱重,愿君王幸留舍之。”由此诸事观之,则所谓“乌衣燕”者即“徙穰侯”之事也。据《吕氏春秋·离俗览·审为》云:“齐景公病……召晏子而问之曰:‘婴何不见?婴何死?’……公曰:‘婴不死乎?’晏子曰:‘婴之死未死尔。’公曰:‘何以知其未死耶?’晏子曰:‘婴之死未死,而君之病未已也。君之病未已,则君之身未死。君之身未死,则婴未敢死也。’”据此则晏子之所谓“死”者犹云“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雎既废,蔡泽来过门候见曰:“范叔一壮士也……鄙谚云:‘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君即安且吉矣,何至相为牛后乎?君虽过去,曾不能为鸡口,计乃不出此。”由此诸事观之,则所谓“却作”者犹云“更作”、“复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