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关此去朔风寒,瀚海东来血未干。
曾谓军容非俎豆,凭将经术静波澜。
边情已向帷中决,师过还须席上安。
借问王章旧时友,几人相庆贡公冠。

【注释】

玉关:古时关名。在今甘肃境内。此去朔风:指边塞的寒冷气候。

瀚海:沙漠。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比喻朝廷官职。

经术:这里指儒学。

帷中决:指军情。

席上安:指宴请。

王章:西汉人,字仲卿,以直言进谏为官。贡公:西汉人,字少翁,以儒学为官。相庆:相互祝贺。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唐应德的。诗题下有小注:“时张九龄罢宰相。”当时李林甫与张九龄争权,张被免职,李入朝任中书令。诗人对友人的前途寄予了厚望,并表示要像汉代王章、贡禹一样,以经术济世,建功立业。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

首句点明送别地点和时间。“玉关”,泛指边关;“此去”,指从京城长安到玉门关一带;“朔风寒”,指边地寒凉的气候;“瀚海”,沙漠;“东来”,来自东方;“血未干”,形容战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荒芜。

二句写边地荒凉,战乱不止,但友人志向高远,决不会屈从于权贵,不会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曾谓军容非俎豆”一句暗用春秋时齐国晏子的话说:“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为灵台,谁可以为之?’晏子对曰:‘可为者有余,而能为者寡。’”晏子的意思是说,齐景公想建造一座华丽的宫殿,但能够胜任这一工作的人却很少。这里用来表明自己不会因为个人得失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即使面对权贵也决不低头。“凭将经术静波澜”一句则表明自己虽然不慕名利,但也不会消极退让,仍会积极从事经学研究,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不被世俗的风波所动摇。“凭”,依靠;“凭将”,就是凭借,“将”,助动词,无实义,与“凭”连用,表目的。“静波澜”,意谓使波澜平静下来。这里指使自己思想平静下来,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静波澜”三字既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也反映了他清正廉洁的品质。

三四句写自己虽远离故土,但仍关心边事,希望友人在军中能妥善处理事务,取得胜利。“边情已向帷中决”,意思是边疆的战事已决定于帷帐之间;“师过还须席上安”,意思是军队经过后,还要安排筵席以示庆贺。这两个句子都是用典,前者用《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故事,后者用《汉书·龚遂传》龚遂出任渤海太守的故事。这两个典故都表明诗人虽离开京师,仍不忘关心国事。“师过还须席上安”一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席上安”三字既表明友人在军中能处理好各种事宜,又表明诗人虽身居高位,但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勤政爱民的品质,这也正是诗人一生为人称道之处。

五六句进一步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借问王章旧时友,几人相庆贡公冠?”这里的“王章”指的是西汉人王章,字仲卿,以直谏闻名于世,因直言劝谏皇帝而被贬谪,后来得以重用。“贡公”指的是西汉人贡禹,字少翁,以儒学知名于世,曾三次任丞相。两句用典,表明自己希望友人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也希望他能以儒学济世,建功立业。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刚健。前四句写送别,感情深沉,语意凝重;后四句写期望,语气轻松,语意流畅。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也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