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曾记泊方川,杨柳蒹葭入暝烟。
渔火静依沙际出,野鸥多傍露阴眠。
风当午夜潮生岸,人启孤篷月在天。
不道休文真地主,袖中漫刺故依然。

【诗句注释】

扁舟:小舟。

方川:地名,今河南方城县。

蒹葭:水草。

暝烟:傍晚的烟雾。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静依:静悄悄地依傍。沙际:沙滩的边缘。

露阴眠:月光下的睡眠。

风当午夜:夜晚的微风。

潮生:潮涨。

启:打开。

袖中漫刺:衣袖里随便写上些什么字。

【译文】

曾经记得在方川泊船,夕阳映照下杨柳和芦苇都笼罩在暮色里。

渔船静静地依傍在岸边,野鸟多在月光照耀下的草地上打盹。

夜晚的风从午夜吹来,潮水涌向沙滩。我打开小船篷,月亮高挂在天空。

没想到你竟然是休文的故乡主人,袖子里随便写下的“故依然”还在那里。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沈方川(名不详),作者的朋友。诗人送别友人时,既表现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又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方川”是地名。诗人曾在这个地方停泊过他的小船。“泊”,就是停泊,停船靠岸的意思。“曾记”,说明这地方留给诗人的印象很深,很难忘怀。“杨柳蒹葭入暝烟”,写诗人在方川停船时,夕阳西沉,暮霭沉沉,杨柳依依,蒹葭苍苍,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使诗人感到十分惬意。“入暝烟”,点出日落时分。“入”,就是进入,指太阳落山。“暝”,指傍晚。“烟”,指云雾、雾气。“入暝烟”三字,不仅写出了时间、地点和环境,而且把一种朦胧美表现得非常生动。这里,诗人用一个“入”字,就把夕阳余晖映照在湖面上,形成一片金色的光波,使周围的景物都变得柔和起来,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颔联写诗人在方川停泊时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火。“静倚沙际”,是说渔船静静地依偎着沙滩的边缘,一动不动。“倚”,就是依偎。“露阴眠”,是说野鸥多在月光下休息睡觉。“露”,就是露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渔船静谧地依偎着沙滩,野鸟在月光下休息睡觉。“静”、“倚”、“眠”三个动词,把渔船、沙滩、野鸟三者之间的动静关系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美的享受。

颈联写夜半时分的情景。“风当午夜潮生岸”,意思是说夜晚的微风吹拂着大地,潮水从远处涌来了,涌到岸边来了。“当”,就是正对着、迎面冲过来的意思。“生”,就是涨起来、涌上来的意思。“人启孤篷月在天”,意思是说我打开小船蓬门,只见一轮明月高悬于天空。“启”,就是拉开、推开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深夜里,我打开小船蓬门,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感到格外清幽、恬静。

结尾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休文真地主”,指的是作者的好朋友沈约(字休文)。“袖中谩刺”,是说袖子里随便写了几个字送给沈约。“谩”,就是随便的意思。“刺”,就是信札、书信。这里指信。“休文”,就是沈约。这首诗是写给沈约的信,所以用“谩刺”二字,既表示了亲切,又表示了随意、轻松的语气。“仍”,就是仍然的意思。“仍,故依然。”意思是说,我仍然像以前一样,衣袖里随便写着几个字送给沈约,希望他不要忘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最后一句,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文的回答,使全诗收束得体、和谐,感情真挚、深沉。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恬静,情意真挚感人,堪称咏物抒怀诗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