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陶型外,名家况味存。
孤忠韩愈疏,直气邵州孙。
诏起冠裳郡,人归礼让门。
经心清献墓,残照下烟村。
【注释】
《赠族子以永》:“大冶陶型外,名家况味存。孤忠韩愈疏,直气邵州孙。诏起冠裳郡,人归礼让门。经心清献墓,残照下烟村。”
“大冶陶型外”:指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即隐逸超脱的风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出仕,做过江州刺史祭酒,但不到一年就辞去官职。晚年在田园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自号潜者,后人称之为陶潜。他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人生感受,有《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作品。
“名家况味存”:指唐代诗人王维,其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画家。他的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他的绘画造诣也非常高,擅长山水画。
“孤忠韩愈疏”:指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他的散文,气势磅礴,雄奇瑰丽,对后世影响很大。
“直气邵州孙”:指宋代文学家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兄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他学识渊博,文章富赡,尤工诗。苏轼称赞他:“子由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风病不除,终不能平列于当代作家之林。”
“诏起冠裳郡”:指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人归礼让门”:指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涑水先生”。他著有《资治通鉴》,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经心清献墓”: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兼诗词作家。
“残照下烟村”:指清代文学家郑燮。郑燮(1693—约1766),字克柔,一字板桥,号板桥老人,浙江绍兴人。清代书画家、诗人。一生未得志于政场,却以诗书画名世。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全诗押韵严谨,音调和谐,富有节奏感。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乡村之中。
第一句“大冶陶型外”,指的是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即隐逸超脱的风格。这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比作大冶陶器的形状,形象地表达了他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赞赏之情。
第二句“名家况味存”,指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这句诗通过对王维诗歌特点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意之情。
第三句“孤忠韩愈疏”,指的是宋代文学家韩愈。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文章雄健有力,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这句诗通过对韩愈诗歌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他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之情。
第四句“直气邵州孙”,指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辙。苏辙与兄长苏轼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这句诗通过对苏辙诗歌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他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之情。
第五句“诏起冠裳郡”,指的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都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这句诗通过对范仲淹诗歌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他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之情。
第六句“人归礼让门”,指的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诗通过对司马光诗歌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他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之情。
最后一句“经心清献墓”,指的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兼诗词作家。这句诗通过对欧阳修诗歌特点的赞美,表达了对他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之情。
整首诗以赞美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诗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