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从东下,乾坤尽北开。
远山连又断,候雁去还来。
石隐回澜柱,僧传度海杯。
分明楼上睫,飞过越王台。

【注释】

多景楼:位于今江苏省江宁县南,是南朝时宋文帝为其母刘皇后修建的。因多景山而得名多景楼。

次米南宫韵:即米芾《书史》中的“多景”二句,是说多景楼上有画,画中有“江山如此多娇”之景。

江汉从东下:江水向东流去。

乾坤尽北开:天地间一片开阔。

连又断:连绵不断而又时而断开。

候雁去还来:候鸟南飞后又返回。

石隐回澜柱:指石刻的波浪形柱础,在多景楼上。

度海杯: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度海之杯(又称杨柳枝),用以救度众生。

分明楼上睫,飞过越王台:指诗人登多景楼上远眺,看见远处的越王台上有一只燕子飞过,仿佛是自己的睫毛。

【赏析】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春,作者任润州知州兼观察判官时所作。当时作者正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任职,而润州正是多情的江南之地。作者面对壮丽的江山,不禁吟哦起来,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首联“江汉自东下,乾坤尽北开”,以壮阔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江汉东流、天地北开的宏伟图景。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将江汉东流比作“乾坤尽北开”,形象地表现出长江的气势磅礴。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江汉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颔联“远山连又断,候雁去还来”,则进一步描绘出江汉的壮美景色。诗人以“连又断”、“去还来”来形容远山的形态,既写出了山峦起伏的动态美,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颈联“石隐回澜柱,僧传度海杯”,则转而写多景楼上的建筑和壁画。这两句诗通过对多景楼的建筑和壁画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石刻的波浪形柱础,宛如大海波涛;壁画中的杨柳枝,似乎在传递着观音菩萨度人救世的慈悲之心。这些细节之处,无不显示出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尾联“分明楼上睫,飞过越王台”,则以燕子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燕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时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汉的壮美景色、多景楼上的建筑和壁画以及燕子的形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时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