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栖遁者,飞锡云外峰。
去留渺莫测,心与浮云同。
潜山几千仞,瞬息收奇功。
斯人不可作,谁能继其踪。

【解析】

此诗以飞锡峰为题,描绘了一位隐士的行踪、心性以及隐逸生活。首联写这位上人在山中隐居修行,他的居处就设在飞锡峰。“飞锡”指僧人乘坐的锡杖,是佛教徒的一种法器,用来行走在云外,故称“飞锡”。颔联写这位隐士的超脱与洒脱。“去留渺莫测”,意谓自己身随心动,来去自如,无法揣测;“心与浮云同”,意谓心境恬淡如云,飘然无着,不拘于形骸。颈联写这位隐士在深山中修行,他潜修几经年月,终得大悟,瞬息之间,便收奇功。尾联写这位隐士不可作,谁又能继其遗踪。“斯人”即这位隐士,“其踪”即他的踪迹,这里指他的修行踪迹或生活踪迹。

赏析:

这是一首写高僧隐遁生活的诗。全诗通过写飞锡峰的景色和隐者修行生活,赞美了隐者的清高和超俗,表达了对隐者的崇敬之情。

首联“上人栖遁者,飞锡云外峰。”交代了诗人要写的隐者的行踪、身份。“上人”,指的是僧人。“栖遁者”,指的是隐居山林的人。“飞锡峰”指的是飞锡峰,是隐者的住所。“栖遁”一词,在这里有隐居的含义,而“遁”字则表明了这位隐者的生活态度。

颔联“去留渺莫测,心与浮云同。”进一步描写了隐者的生活特点和心态,突出了他的超脱与洒脱。“去留渺莫测”,表明了隐者的来去都无人能猜测。“心与浮云同”,表明了隐者的心境如云般飘忽不定。这两句写出了隐者的超然物外,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和悠然自得的心态。

颈联“潜山几千仞,瞬息收奇功。”具体描写了隐者修行的过程。“潜山”指的是深山。“几千仞”是形容深山之高。“瞬息收奇功”是指隐者在一瞬间便完成了修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

尾联“斯人不可作,谁能继其踪。”总结了前文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之情。“斯人”就是隐者。“不可作”表示隐者已经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难以模仿。“谁能继其踪”则是说谁能再达到这种境界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敬仰之情。

本诗通过对隐者的生活态度和修行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崇敬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