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博士老丹丘,戏写潇湘一段秋。
留向竹山隐居处,虹光夜与剑光浮。
【注释】:
题柯敬仲墨竹:以墨竹作为画,来赞美画家。
宣文博士:唐代宣文馆的博士。
丹丘:山名,在今陕西。
潇湘一段秋:指潇、湘一带深秋时节的风景,即“潇湘八景”之一。
留向:留在此处。
竹山:即“茅山”。
虹光:彩虹的光。
夜与剑光浮:《晋书·王羲之传》载:“王右军得君家纸,如新使滑。因戏王徽之,后欲见之,便以白母,母知贵贱,答云:‘是无价之宝也!’既闻,大喜过望。”后来王羲之用此典故作诗,“夜与剑光浮”就是此典。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人通过咏史抒怀,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缅怀之情。首两句点明画家的身份和所写对象,三、四句则写出了画中景色的特点及画面所表现的境界。
第一句“宣文博士老丹丘”,交代了画家的出身,这位宣文博士是一位年迈的老丹丘。“丹丘”是山名,在今陕西。“宣文博士”是官名,唐宣文馆有博士数员,掌经籍图书之事。
第二句“戏写潇湘一段秋”。这一句是说画家在潇湘地区(即今天的湖南)深秋季节(这里用“潇湘”二字,暗指当时战乱未息),以山水为题材,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潇湘图》。
第三句“留向竹山隐居处”,“竹山”是茅山的别称,茅山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里,因此后人常以“竹山”来泛指隐士居处。“隐居处”表明这幅画是王羲之当年隐居时创作的。
末两句“虹光夜与剑光浮”,“虹光”,“剑光”,都是形容绘画中的光彩,“浮”字在这里是动词。整句诗的意思是,画上那绚烂的光彩,如同天上的彩虹、地上的宝剑一般,在夜晚显得分外耀眼。“夜与剑光浮”这句诗意双关,一方面是指画作上的彩虹、宝剑等光芒在夜晚映照,另一方面则是指王羲之的书法造诣高超,作品流传千古。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简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