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云相逐惯披衣,梦断丹青亦掩扉。
忽枉烟霞一回首,令人空念十年非。
注释:野云相逐,我惯常披衣。梦见了丹青,也掩上了门扉。突然有烟霞的使者来访,使人空思念十年。
赏析:这是一首七绝诗。首句写诗人习惯披衣看云,以表现他闲适的生活。次句用典,“梦断丹青”是说画家张僧繇画《夜宴图》,见人就让他睡觉,所以人一睡着,他就将画收起来了。这里暗指自己被罢官,而被迫归隐。第三句写诗人忽收到来信,原来是故友胡希仁来访,使他想起十年前的事,勾起无限情思。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野云相逐惯披衣,梦断丹青亦掩扉。
忽枉烟霞一回首,令人空念十年非。
注释:野云相逐,我惯常披衣。梦见了丹青,也掩上了门扉。突然有烟霞的使者来访,使人空思念十年。
赏析:这是一首七绝诗。首句写诗人习惯披衣看云,以表现他闲适的生活。次句用典,“梦断丹青”是说画家张僧繇画《夜宴图》,见人就让他睡觉,所以人一睡着,他就将画收起来了。这里暗指自己被罢官,而被迫归隐。第三句写诗人忽收到来信,原来是故友胡希仁来访,使他想起十年前的事,勾起无限情思。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柴桑归汲汲,幽思向谁言。 柴桑(今属安徽)归家后心情急切,幽静的思绪向谁倾诉? 柴桑是陶渊明的故乡,归家后,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因此心情会显得急切。而幽静的思绪则需要有人去倾听与理解,所以诗人才会向谁倾诉呢? 流水长随步,青山自绕门。 流水潺潺,伴着我的每一步;青山环绕,就像我家的大门。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归家的景色。诗人沿着溪流行走,欣赏着美景。溪水潺潺流淌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 桑麻春自满,蜂鸟日相喧。 恬却奔波梦,栖栖只故园。 注释: 1.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表示自己不愿意为官,愿意与和尚们结社。折腰,指弯腰低头,比喻屈服于世俗的压力。结社,指与和尚们结社,共同修行。 2.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形容官场如同大海一样深广,许多人都沉沦其中,而自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水面上,不随波逐流。 3. 桑麻春自满
【诗句】 飘拂变故素, 踟蹰断远寻。 朔风号夜永, 冬酒着人深。 云有无穷态, 天留不死心。 暂须回艇子, 江面缔重阴。 【译文】 在木斋的居所中,雨中住宿与徐伯淳交谈;夜晚与姚润华畅谈。 雨中的树木随风摇曳,景色变幻无常,我停下脚步,寻找远方的踪迹。 寒风呼啸,夜已深沉,我喝着冬酿美酒,感受它深深的酒意。 天空的云彩有着无尽的变化,而天空依然保留着希望之心。 暂且回到船上休息
以下是对《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十三·山行》逐句的释义、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以及最后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句释义: 1. 藜杖何曾吝:藜是草名,杖是用藜草制成的手杖,意为使用这样的手杖并没有丝毫吝啬。 2. 浮云只自阴:浮云飘动,遮蔽了天空,这里形容自然景象的变化无常。 3. 春花方蓓蕾:春天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 4. 天地与歌吟:天地之间充满了歌声,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 5.
注释: 区区贪献玉,足刖枉沽裳。 且任横肱睡,何妨举世忘。 陶陶春酒后,洒洒竹风凉。 午梦醒香茗,扶藜过小冈。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王半山的诗歌交流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首句“区区贪献玉”,意为诗人追求名利,如同玉石般精致而美丽,但过于执着,反而失去了本真。这里的“玉”既指物质财富,也暗指人的品格。 第二句“足刖枉沽裳”
注释: - 一泓凝不乱,独爱看真源。 - 一泓:清澈的泉水。 - 凝不乱:水清澈如未被污染。 - 真源:真正的水源,这里指清澈的泉水。 - 独爱:特别喜爱。 - 看真源:观赏清澈的泉水。 - 白日人稀少,中年眼未昏。 - 白日:白天。 - 人稀少:人数较少。 - 中年:中年时期。 - 眼未昏:视力未衰。 - 葛蕉居士服,杖屦榄山村。 - 葛蕉:一种植物。 - 居士服:古代士人常穿的一种衣服。
注释:这山都值得指点,绝美的景色更需搜寻。谁敢说这里没有佳景?我终将遇到赏识的人。用青色的精气浇灌白色的水,让我的头发付与漫长的吟咏。红色的紫色的花看也看不到了,只有莺声在绿荫中回荡。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作者游览山水时所感受到的美妙景色,并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首联“是山都指点,绝景更搜寻。”写出了游人对于名山大川的喜爱,以及诗人对于美景的珍视和追求。颔联“敢道无佳似,终须遇赏音
宿西梁 赛神之余,饮酒十壶,舟子招邀。 夜深人语嘈杂,孤灯自飘落雪。 西梁山险峻,天气阴沉,山势依然骄横。 伏枕静听水声,阴晴交替,朝暮更替
清风时一洒,默坐听渔歌。 注释: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译文: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赏析:清风时时吹过,诗人静默地听着渔人吟唱。“默”字写出了诗人的神态,他似乎在静静地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蚊蚋何曾炒,烟霞敢自多。 注释: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译文: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诗句释义: 1. 潇洒东皋路:描述诗人在东皋的一条道路上行走,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 登临亦不时:即使登上高处也并非经常,表示有时登高远望,有时则不登高。 3. 先生拚屡醉:指诗人经常饮酒以解忧。 4. 花鸟任相怡:花鸟与自然景色相融,使人感到愉悦。 5. 翠带垂千柳:形容柳枝如同绿色的腰带,下垂如千条细柳。 6. 金梭掷一鹂:用比喻的手法,将飞鸟比作织布的金梭。 7. 踟蹰归路晚
【注释】 柴桑,指东晋陶渊明。东周,指南北朝时北方的朝代。 【赏析】 《提学佥宪胡希仁先生访榄山留诗为识依韵奉答三首》,是明代诗人王稚登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三首。这组诗中,第二首是作者在胡希仁先生来访后写的酬和之作。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胡希仁先生来访的情景:先生驾着车不回柴桑,满口酒香让人心旷神怡。中间四句是答谢之辞。末二句是写胡希仁先生的高风亮节:含情未尽就谈到了东周的故事;乌纱帽下
注释: - 赤手争看拯陆沈:意思是说,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拯救陆地沉陷的灾难。 - 铎声遥振海云深:意思是说,远方传来的钟声远远地震动着深重的海云。 - 空山老我应无用:意思是说,在空旷的山野中度过岁月,自己也许觉得没有用处。 - 谩听南风换楚音:意思是说,徒劳无益地聆听南方之风带来的楚国音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胡希仁为提学佥宪胡希仁先生写的一首留诗,他以“其三”来回应
双松 寒入千林竟不知,双青霄汉可胜奇? 秦封不染山无恙,却忆罗浮独看时。 注释: 双松:这里以松喻指人。 寒入千林竟不知,双青霄汉可胜奇?: 寒:寒冷的天气。 入:进入。 千林:许多树林。 竞:都。 竟不知:竟然不知道。 双青霄汉:形容天空极高之处。 可胜奇:哪里比得上奇特。 注释: 寒气进入了无数的树林竟然都不知道,双松高耸入云天显得特别奇特。 秦封不染山无恙,却忆罗浮独看时。 秦封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李秉之的,表达了他深深的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下面是逐句释义: 第1句:曾贺微阳一点回,梦中消息亦胚胎。 - 曾贺:曾经祝贺,这里指曾经在阳光下看到太阳升起的情景。 - 微阳一点回:太阳刚刚升起时,阳光微弱如一点,但足以让大地感受到温暖。 - 梦中消息亦胚胎:虽然只是梦中的消息,但已经预示了新事物的到来。 第2句:千红万紫今何若,莫负春声五夜雷。 - 千红万紫
【注释】 烂熳:放纵、纵情。 晋风流:指晋代的名士风度,这里指晋代文人那种超脱世俗、不随俗世的生活方式。 芳菲:花。 夺:迷住,吸引住。 入耳莺声:形容莺歌婉转悠扬。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一位饮者(或称酒客)的。诗中“烂熳”和“漆园襟度”等词句,说明诗人对这位饮者有很高的评价。“烂熳”一词,用得极为准确,它形象地写出了饮者的放浪形骸,纵情于花前月下的生活。而“漆园”一词
【注释】 小月:即初月。相照:相互辉映。双眸老更青:双眉更加清秀,眼睛也更加明亮。静观亭:在杭州灵隐寺。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诗人观赏月景时的感受和联想。首句“小月来相照”,是说当月初升的时候,月光洒落在山头,给静观亭的景色披上了一层银纱;二句“双眸老更青”,则表现了作者年岁虽高,精神却依然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三、四句写自己欣赏美景的心情,并点出欣赏的对象——静观亭。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