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露凝疏竹,香风递远荷。
科头南海月,绝耳虎门波。
僻地栖来惯,清宵得处多。
老怀凉不寐,听得采莲歌。

注释:

露坐:在露天里坐着。

滴露凝疏竹,香风递远荷。

雨水打湿了稀疏的竹子,微风吹送着远处荷叶的香气。

科头南海月,绝耳虎门波。

我光着头发,望着南海上的月亮,听不见虎门的波浪声。

僻地栖来惯,清宵得处多。

偏僻的地方生活惯了,清冷的夜晚有很多乐趣。

老怀凉不寐,听得采莲歌。

我的胸怀感到寒冷,但睡不着觉,只能听到采莲姑娘们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中描述了诗人在露天下坐看荷花,听着远处传来的采莲人歌声的情景,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首联“滴露凝疏竹,香风递远荷”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诗人坐在露天下,静静地欣赏着疏密相间的竹林和远处的荷花。雨滴打在疏落的竹叶上,发出滴滴声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微风吹送着远处荷叶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

颔联“科头南海月,绝耳虎门波”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诗人光着头发,仰望着南海上空明亮的月亮,任凭耳边传来虎门的波涛声。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的超然物外之态。

颈联“僻地栖来惯,清宵得处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在偏僻的地方生活惯了,每当夜深人静时,总能找到许多乐趣。这里的“僻地”指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而“清宵得处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夜晚的珍视和珍惜。

尾联“老怀凉不寐,听得采莲歌”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虽然年纪已高,但在凉爽的夜晚,依然无法入睡,而是被采莲姑娘们悠扬的歌声所吸引。这些姑娘们身着轻纱,手执竹篮,在荷塘边采摘莲蓬,歌声清脆悦耳。这一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