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怀随处遣,佳兴入春幽。
柳院莺声滑,江城树色浮。
暮雨和云暗,春岚得日收。
闾阎知富庶,但恐苦徵求。

【赏析】

此为送别之作。诗人以柳院莺声、江城树色,春岚得日,暮雨和云,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又以闾阎知富庶,但恐苦徵求等语,点出了送别之因:宦游。诗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富有情思。全诗语言清新明净,格调高古,风格清丽。

寓程乡

羁怀随处遣,佳兴入春幽。柳院莺声滑,江城树色浮。

暮雨和云暗,春岚得日收。闾阎知富庶,但恐苦徵求。

注释:

寄居在外,心情随着四处的景物排遣;春天的美好兴致进入了幽静的春意之中。柳院里黄莺啼叫着清脆悦耳;江城的树林色彩明丽浮动着。暮雨将天空笼罩,天色昏暗;春风在山谷间回荡,云雾散去,阳光收敛了光芒。城中居民知道这里生活富足富裕;只是怕征召赋税徭役太多。

赏析:

“羁怀随处遣”,是说作者的心情随着四处的景物排遣;而“佳兴入春幽”,则是指春天的美好兴致进入了幽静的春意之中。“羁怀”即羁旅之情,“随处遣”指到处排遣。两句一写情,二写景。首句中的“羁怀”二字,概括了整个诗句的感情基调。“佳兴”即美好情趣。“入春幽”,“幽”字表明了春天的特征——春意盎然,生机蓬勃。“佳兴”一词,既点染了景色,又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使感情有了依托。“柳院莺声滑”,莺声细柔宛转,如丝如缕,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句中,“柳院”、“莺声”、“滑”三个词组都是描写听觉感受的。“莺声”二字,既是对声音的感受,又是对声音所由来之物的感受。莺鸣于柳上,莺声自然也发自柳上。这样写,不仅写出了莺声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莺声的来源。“江城树色浮”,江城,指江边的城池,泛指江边城市。“树色”,即树的颜色;“浮”字有漂浮之意,说明树色鲜明,颜色鲜艳,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句中,“江城”、“树色”两个词组都是描写视觉感受的。“江城”二字,既写出了江城的地理环境,又写出了江城的地理风貌。江城之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色彩斑斓。“暮雨和云暗”,暮雨,傍晚时分的雨;和,调和之意。“云”,在这里指云气;“昏”,黄昏的意思。暮雨和云,是傍晚的景象。“暗”,暗示了傍晚时分的天气特点。“春岚得日收”,春岚,即春霭;得日,即被太阳晒热。“收”,即收敛之意。春岚被太阳晒热后,颜色变得柔和起来。这句中,“春岚”是描写视觉感受的;“得日”则是写日照的结果。这两句写的是同一景象的两个画面,即暮雨、和云、暮云、晴云、春岚、日落。前六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的景象;最后两句写的是白天的情形。这四句诗虽然写的是同一景象的不同时刻,但是从时间上看,它们又是相互衔接、前后相连的。因此,这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傍晚时分阴霾密布,暮云沉沉;而到日落时,乌云散开,阳光普照,春岚也收敛了它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

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写了两种不同的景色:一是暮雨蒙蒙,二是春岚弥漫。这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暮雨将天空笼罩,天色昏暗;春岚在山谷间回荡,云雾散去,阳光收敛了光芒。这两句诗中,“暮雨”是写视觉感受的,“和云”是写听觉感受;“春岚”则是写视觉感受的。这两句诗中,除了“暮雨”、“和云”、“春岚”之外,还有几个关键词:“暗”字、“暗”、“收”。其中,“暗”、“暗”两词都用来表现天气的变化;“收”字则表示阳光普照、春岚收敛的意思。这两句诗虽然写的是同一种景象的不同阶段,但是从时间上看,它们又是前后相继、互相衔接的。因此,这两句诗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表现了同一景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这首诗的第四联是全篇的中心句。“阊阎”是古代对城市居民的称呼。“闾阎知富庶”,意思是城中的居民知道这里生活富足富裕;只是怕征召赋税徭役太多。这句诗中,“闾阎”是写视觉感受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富庶”是写视觉感受的。这两句诗中,除了“富庶”、“知”之外,还有“苦徵求”三个字。其中,“苦”字用来形容征召赋税徭役之重,“徵求”则是指征收赋税徭役。这两句诗虽然写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但是从内容上看,它们又是相互衔接、前后相承的。因为征召赋税徭役是城市居民最关心的事情。所以,这两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城市中的居民知道这里生活富足富裕,只是怕征召赋税徭役太多。

这首诗的末联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升华。全句的意思是:城中的居民知道这里生活富足富裕;只是恐怕征召赋役太多。这两句诗中,“知”与前面所写的“知富庶”意思相同;“苦徵求”与前面所写的“怕徵求”意思相近。这两句诗在形式上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后面的句子直接承接前面句子的意思,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这种顶真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加精炼、含蓄、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