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此水云乡,幽栖有草堂。
每迎官舫至,多买异书藏。
社饮宜邻俗,春园杂野芳。
篝灯残雪夜,窗月弄昏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诗歌鉴赏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然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具体内容,理解其用词的特点。“得此水云乡”一句中的“水云”二字是关键词,“水云”在此处指清静、闲适的意境; “幽栖有草堂”中的“幽栖”,指隐居,这里指的是隐居于桐村书屋;“草堂”指的是茅草盖的房屋,这里指的是桐村书屋的草堂。“每迎官舫至,多买异书藏”中的“异书”,指各种书籍。“社饮宜邻俗”,“社”在这里是指地方性的聚会,“邻俗”指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春园杂野芳”,“野芳”指的是野外的花花草草。“篝灯残雪夜”中的“篝灯”指的是点着油灯,“残雪”指的是下雪后残留的雪,这里指夜晚的雪光映照着灯光。“窗月弄昏黄”,这里的“窗月”指的是窗户上的月亮,“弄昏黄”指的是月光照射在窗户上形成一种朦胧的感觉。赏析:
首联“得此水云乡,幽栖有草堂”,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诗人身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桐村,这里是他隐居的住所。他在这里建起了草堂,过着隐居生活,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通过“得此水云乡”、“幽栖有草堂”等词语,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颔联“每迎官舫至,多买异书藏”,诗人描述了他与官船相遇的情景。他每次遇到官船时,都会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购买各种书籍收藏起来。这一联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之心。
颈联“社饮宜邻俗,春园杂野芳”,诗人描述了他在春天的时候,喜欢邀请邻居一同饮酒作乐,欣赏周围的美景。这里的“邻俗”指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而“春园杂野芳”则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尾联“篝灯残雪夜,窗月弄昏黄”,诗人描述了他在夜晚读书时的情景。他点着油灯,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窗外的雪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美丽。这里的“篝灯”、“残雪”、“窗月”等词语,都营造了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答案】
得此水云乡(得此清幽之所),幽栖有草堂(居之安)。
每迎官舫至(每遇官船来访),多买异书藏(购异书以藏之)。
社饮宜邻俗(宴客喜同乡人),春园杂野芳(春日游园,百花盛开)。
篝灯残雪夜(夜读灯烛残),窗月弄昏黄(夜深人静,明月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