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当年种柳人,数株犹自绕河滨。
长条只解年年绿,飞絮都成衮衮春。
张绪别来情易老,陶潜归去迹空陈。
客边无限登临兴,问讯莺声几度新。

【注释】

①柳溪:地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这里指代宣城附近的溪水。②种柳人:种树的人。③数株:几棵。④衮衮:纷纷飞动貌。⑤张绪:西晋末诗人。⑥陶潜:东晋诗人,字元亮,曾隐居田园,后世称其为“五柳先生”。⑦客边:客居他乡。⑧莺声:春日黄莺的叫声。⑨新:多。⑩登临兴:登高览胜时的兴致。

【译文】

当年种柳人不在了,只有几棵树依然围绕着河畔。

枝条年复一年都是绿的,飞絮纷飞成了春天的景象。

自从张绪离开以后,我的心情就越来越老。

陶潜归隐后足迹已无迹可寻,只能在诗中寻觅踪迹。

客居他乡时没有多少游山玩水的兴趣,只想知道黄莺啼叫了多少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借古咏怀,抒发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诗人来到宣城附近的柳溪,看见几棵柳树,想到这些树木都是当年种树人的杰作。而如今,种树人早已不在人世,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诗人用“不见”两个字概括了这种失落和惆怅的情感。

次句写眼前之景。诗人看到几株柳树依然围绕在河边,不禁想起了当年种树的情景。这里的“犹自”二字,既表现了对过去的追忆,也暗示了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三、四句是对过去的回忆。诗人回忆起张绪和陶潜这两位文人的事迹。他们都曾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而如今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张绪和陶潜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在客旅之地,无法尽情欣赏美景,只能通过黄莺的啼叫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里的“无限”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也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柳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