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水,世人笑其痴。
十载变桑田,成功良在斯。
愚公欲移山,意气亦如之。
但恐人力短,不及鸟衔时。
当时幸自坚,后人以为期。
【注释】
- 矫志诗:指《后汉书》中的《王烈传》,“矫”是“王烈”的古字。王烈曾对友人说:“吾年垂七十,犹有壮心。使君辈少年,何得轻去?”意思是说,我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有雄心壮志,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相传为炎帝的女儿,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死,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欲填东海以报仇。
- 世人:一般人。
- 十载变桑田:十年间沧海成了桑田。
- 愚公移山:指春秋时期愚公家门前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平。
- 意气:意志和气概。
- 不及鸟衔时:指愚公死后,儿子继任继续努力,最终将山移走。
- 当时:指愚公。
- 幸:幸运。
- 后人:指后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借咏古人的坚毅不屈的精神而抒写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抒发自己立志报国的决心。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
第一句写诗人仰慕前贤的故事。“王烈”,是东汉末年的隐士,他的事迹在《后汉书》中有记载,他曾对友人说过:“吾年垂七十,尚有壮心。”可见他是多么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啊!
第二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豪情壮志表示赞叹。“精卫”是传说中的一种鸟,传说它经常衔取西山上的树枝石头,投到大海中,发誓要填平大海来报仇。诗人引用这个典故,说明他有着坚韧不屈的性格。
第三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豪情壮志表示赞赏。“世人笑其痴”中的“世人”,指的是一般人。他们嘲笑精卫鸟愚蠢,认为它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誓言的。
第四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精神进行颂扬。“十载变桑田”,说的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沧海变成了桑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沧海变成了桑田。
第五句用“愚公欲移山”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志向。“意气亦如之”,意思是说自己的意志和勇气像那愚公一样坚定。
第六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精神进行颂扬。“但恐人力短”,其中的“但”是但是的意思。意思是说: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足,难以达到目的。“不及鸟衔时”,这里的“及”是能够做到的意思。“不及鸟衔时”,是指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件事。
第七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精神进行颂扬。“当时幸自坚”,其中的“幸”是庆幸的意思。意思是说:庆幸自己曾经坚持过。“后人以为期”,这里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以为期”是说后人把这件事当作榜样。
第八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精神进行颂扬。“时”,是时候的意思。“幸自坚”,其中的“幸”是庆幸的意思。意思是说,自己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后人以为期”,这里的“以为期”是说后人把这件事当作榜样。
第九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精神进行颂扬。“时”,是时候的意思。“幸自坚”,其中的“幸”是庆幸的意思。意思是说,自己庆幸自己能够坚守信念。“后人以为期”,这里的“以为期”是说后人把这件事当作榜样。
第十句写诗人对于前人的精神进行颂扬。“时”,“幸自坚”,其中的“幸”是庆幸的意思。意思是说,自己庆幸自己能够坚守信念。“后人以为期”,这里的“以为期”是说后人把这件事当作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