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九月闲人少,舟车络绎凤阳道。
运米中都给羽林,万灶全资一州饱。
陆地无仓吏不收,风吹雨湿民怀忧。
米若浥烂倍徵急,富者卖田贫卖牛。
六诏何公官凤倅,目击民艰思释累。
中都亦有解北漕,远输河济民劬劳。
易地两宜人莫讲,两地呻吟天听高。
一时天子选循良,拜公太守临州堂。
凤民濡民皆赤子,计令易地输仓箱。
兑运殷勤诉民苦,公牍上陈幸报可。
两郡疲民就便宜,万口欢呼公活我。
濡民舟出花林津,往返不过半日程。
昔何劳苦今何逸,转移只在贤侯心。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古代漕运情况的诗歌。它通过对古代漕运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疾苦。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及译文:
第一句:“濡须九月闲人少,舟车络绎凤阳道。”
- 注释:濡须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这个地区在九月时节人烟稀少,因为此时正是稻谷收割的季节。而从凤阳(今属安徽省)来的道路则非常繁忙,这是因为需要运送大量的粮食到中都(今北京市)。
- 译文:九月份濡须的街道上行人稀少,来自凤阳的船和车络绎不绝。
第二句:“运米中都给羽林,万灶全资一州饱。”
- 注释:中都是一个地名,这里指的是首都。羽林是禁卫军的别称,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从濡须运来的粮食供应了中都的羽林军,使整个州郡得以饱食。
- 译文:运来的粮食供给了中都的羽林军,让整个州郡的人们都能吃饱。
第三句:“陆地无仓吏不收,风吹雨湿民怀忧。”
- 注释:陆上没有仓库,所以没有仓吏去收粮。风吹雨打,使得粮食受潮霉变,百姓因此忧虑。
- 译文:因为没有仓库,陆地上的仓吏无法收取粮食,而且风吹雨淋使得粮食潮湿甚至发霉,让百姓们感到忧虑。
第四句:“米若浥烂倍徵急,富者卖田贫卖牛。”
- 注释:这里的“浥烂”是指粮食潮湿发霉的意思。因为米质不好,所以官府的征收变得紧急,富人们为了缴纳赋税不得不卖掉田地,贫穷的人们也不得不卖掉耕牛。
- 译文:如果粮食因为潮湿而发霉,那么征收变得更加紧迫。富人因为税赋压力而不得不卖掉田地,穷人则因无法承受而不得不卖掉耕牛。
第五句:“六诏何公官凤倅,目击民艰思释累。”
- 注释:这里的“诏”是指诏书,“何公”是对某个官员的尊称,“凤倅”则是他的官职。这位官员见证了百姓的困境,并因此考虑辞去职务以减轻负担。
- 译文:有一位名叫何公的官员担任凤州的副职,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因此他想到了辞去职务,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担。
第六句:“中都亦有解北漕,远输河济民劬劳。”
- 注释:中都指北京,这里提到有官员负责解决北方的漕运问题,将粮食运往黄河以北的城镇。这表示虽然南方有困难,但北方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且这些措施是为了帮助百姓。
- 译文:尽管南边的濡须面临困难,但是北方也有官员负责解决漕运问题,将粮食送往黄河以北的地区,这样百姓们就不会因为缺乏物资而受苦。
第七句:“易地两宜人莫讲,两地呻吟天听高。”
- 注释:这里的“易地两宜”可能是指换一个地方就能得到好处的情况。而“两地呻吟”则是说两个不同的地方都在受苦,但天帝却能听到并给予关注。
- 译文:既然一个地方已经足够痛苦,那么换一个地方也许能得到好处。但无论在哪里,上天都会倾听人们的苦难并给予关注。
第八句:“一时天子选循良,拜公太守临州堂。”
- 注释:这句诗表明皇帝在寻找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最终选择了一个叫做张公的官员作为太守,并让他登上州衙的台阶。
- 译文:一时间,天子选择了那些循规蹈矩、贤德的人来治理国家,并任命了名为张公的官员担任太守,让他登上州衙的台阶。
第九句:“凤民濡民皆赤子,计令易地输仓箱。”
- 注释:这里的“凤民”和“濡民”都是指居住在凤凰和濡水的人民。他们都是纯真的孩子,因此被比喻为“赤子”。
- 译文:凤民(即凤凰城附近的居民)和濡民(即濡水附近的居民)都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因此命令他们把物资运输到不同的仓库。
第十句:“兑运殷勤诉民苦,公牍上陈幸报可。”
- 注释:这里的“兑运”可能是一个错误或笔误,应该是指“运输”的意思。而“诉苦”则是指向上级反映民众的困苦。
- 译文:负责运输的人非常勤奋地向上级反映民众的苦难,希望上级能够批准他们的请求。
第十一句:“两郡疲民就便宜,万口欢呼公活我。”
- 注释:这里的“两郡”指的是两个郡(行政区划),而“疲民”则是指劳累的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疲惫的百姓得到了一些便利的条件,因此欢呼着感谢张公使他们受益。
- 译文:疲惫的百姓得到了某种便利的条件,因此大家欢呼着感谢张公让他们受益。
第十二句:“濡民舟出花林津,往返不过半日程。”
- 注释:这里的“濡民”指的是来自濡县的民众,“花林津”可能是一个渡口或者码头的名字。这句诗描述了濡县的民众乘船离开花林津,往返行程不超过半个日程。
- 译文:来自濡县的民众乘坐船只离开了花林津,往返行程不超过半个日程。
第十三句:“昔何劳苦今何逸,转移只在贤侯心。”
-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比:过去百姓们经历了许多艰辛,而如今却享受到了安逸。这种变化只是因为贤明的君主改变了策略。
- 译文:曾经经历了多少劳苦的百姓现在却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那位贤明的君主采取了正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