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深素气,不独爱山容。
灵鹫三年月,寒山一夜钟。
闲情谈艳异,多难忆吴淞。
未审长归日,曾不及转蓬。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审题和把握诗歌内容,结合题目要求,理解诗意,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此诗首联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的交往,二人志趣相投,情谊深厚;次联借月夜钟声来渲染友人之死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痛;第三联回忆与友人的交往,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因友人之死而心灰意懒,不知自己能否像蓬草一样随风漂泊,最终归去。

“与君深素气”,意为:与你情意深厚(指与朋友情义深厚)。“素气”,指纯洁的友谊。“不独爱山容”,是说,不仅喜爱山中的景色。“山容”,山中景物。“灵鹫三年月,寒山一夜钟”的意思是说,在灵鹫山度过的三年,那皎洁的月光如同白日一样明亮;寒山寺的钟声,一夜比一夜更加凄清。“灵鹫”,指山名,即今浙江天台山上的灵鹫峰。“寒山”,指山名,即今江苏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月”和“钟”都是自然物,但诗人却用它们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灵鹫”“寒山”分别指代不同的时间,诗人把二者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漫长和自己的孤独。“闲情谈艳异,多难忆吴淞”意思是,闲暇时谈论一些奇异的事物,想起当年一起游历吴淞的欢乐。“吴淞”,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小镇。“艳异”,奇异的事物。“多难忆吴淞”,是说,回想过去共同游玩的日子,真是难以忘怀。“多难”指战乱频繁。“吴淞”,这里指战乱之地。“未审长归日,曾不及转蓬”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段苦旅,我甚至不如随风飘荡的蓬草,无法回到故乡。“未审”,即不知。“转蓬”出自《离骚》,蓬草随风飘转。“归日”,即归期。“长归”,指长期离别。“曾不及”,不及,不及得上。“转蓬”比喻人漂泊不定。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前途茫然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全诗以景起兴,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答案】

与君深素气,不独爱山容。(第一句)

灵鹫三年月,寒山一夜钟。(第二句)

闲情谈艳异,多难忆吴淞。(第三句)

未审长归日,曾不及转蓬。(第四句)

译文:

与君情意深厚,不只喜好山中景色。(第一句)

灵鹫山度过的三年,那皎洁的月光如同白日一样明亮;寒山寺的钟声,一夜比一夜更加凄清。(第二句)

闲暇时谈论一些奇异的事物,想起当年一起游历吴淞的欢乐(第三句)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段苦旅,我甚至不如随风飘转的篷草,无法回到故乡(第四句)

赏析:

此诗开头两联写友情,“与君深素气”与“不独爱山容”、“灵鹫三年月,寒山一夜钟”和“闲情谈艳异”都写出了诗人与赵文度交游密切,相互欣赏对方的高雅情趣。中间四句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闲情谈艳异”一句点明友人的去世,为下二句铺垫。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感叹。

首联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两人情同手足,志同道合。他们之间有着纯洁的友谊,这种友谊超越了世俗的名利,超越了贫富贵贱的差别。“与君深素气,不独爱山容。”这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敬意和赞赏。他深深地敬仰友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不仅仅是因为友人对山水景色的喜爱,更是因为他具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颔联通过具体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回忆起在灵鹫山度过的那三年的美好时光,那里的明月如洗,星光灿烂,让人感到无比的宁静和舒适。同时,诗人也回忆起了寒山寺的钟声,那悠扬的声音仿佛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让人陶醉其中。然而,在这美好的回忆之后,诗人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战争的洗礼和岁月的流逝。因此,诗人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思考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回想起曾经一起游览过的那些美丽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愉悦和幸福。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美好时光已经成为过去,而未来的道路则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在这种情境下,诗人不禁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无奈。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诗人深知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深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因此,他不禁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和绝望。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共六十六个字。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