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年少今吴君,睢盱不揖风尘人。
负图担簦常独往,布袍如雪时时新。
来窥禹穴藏书处,又向蓬山望烟雾。
手持白笔摇青天,贝阙琼楼入词赋。
海云扶身身更轻,海水洗眼眼更清。
耸身灵飙白日举,灵飙堕处霞为城。
霞城高标天影空,石梁秋色人如蓬。
山僧若肯乞人住,为余洒扫云中峰。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语言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阅读所给诗作,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文学常识和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思想情感和手法技巧进行分析和鉴赏,注意在分析中要结合具体的诗词内容来思考。

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①吴中年少今吴君,睢盱不揖风尘人。

吴中:指江苏苏州一带。年少:年轻,这里指诗人年轻时。吴君:指吴山人。睢盱(suīxū): 睁大眼,表示不屑一顾的态度。

②负图担簦(dān níng)常独往,布袍如雪时时新。

负图:背着书卷。担簦:背着行囊。常独往:常常独自前往。布袍:粗布衣裳。如雪:形容洁白。时:时常。

③来窥禹穴藏书处,又向蓬山望烟雾。

禹穴:传说中的禹王治水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南麓。

④手持白笔摇青天,贝阙琼楼入词赋。

白笔:即“白玉”,指用白玉装饰的笔,这里比喻才学。贝阙琼楼:指华丽的建筑。入:参加。

⑤海云扶身身更轻,海水洗眼眼更清。

海云:指海上的云雾。身更轻:身体更轻盈。

⑥耸身灵飙白日举,灵飙堕处霞为城。

耸身:伸直身体。灵飙:指旋风。白日:太阳。堕:落下。

⑦霞城高标天影空,石梁秋色人如蓬。

霞城:指彩虹。高标:高的标记。天影空:天空的影子。

⑧山僧若肯乞人住,为余洒扫云中峰。

山僧:指隐居于山中的僧人。乞人住:请求我留下住宿。洒扫云中峰:清理打扫山峰上的云雾。

【赏析】

此诗写一位年老的隐士到吴山之巅拜访一位年轻的隐士的故事。全诗四联,前二联写景,中间两联叙事,后两联写情。全诗以“送”字为线索,从开头到结尾,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结构严谨而完整。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朴素自然。

首联“吴中年少今吴君,睢盱不揖风尘人”,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写出了这位吴山人的风采。“吴中年少今吴君”,点明这是吴中之人,也暗示了这位吴山人的身份;“睢盱不揖风尘人”,表明了吴山人的傲然态度。

颔联“负图担簦常独往,布袍如雪时时新。”写吴山人的生活状态与心态。“负图担簦”,意谓背负书籍,扛着行李,独自前行。“布袍如雪”描绘了他简朴的生活状态。“时”字既点明了布袍时常更换的缘由,又突出了其生活的艰辛。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吴山人的孤僻性格,还表现了他的清贫生活。

颈联“来窥禹穴藏书处,又向蓬山望烟雾。”描写吴山人的行动与内心活动。吴山人在看到禹穴藏书处后,又去向蓬山眺望,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尾联“手持白笔摇青天,贝阙琼楼入词赋。”写吴山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知识的追求。他拿起白玉笔,挥洒自如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了他超脱物外的境界。“贝阙琼楼”则形象地描绘了他所居住的环境,也体现了他的学识渊博。“入词赋”则进一步强调了他追求文化的决心。

此诗通过对吴山人的描绘,赞美了他高尚的品德与丰富的学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