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巘攀跻外,苍茫秋色残。
云山千里出,烟树万家攒。
石转奔涛壮,天空落日寒。
扶桑一矫首,海气正漫漫。

杪秋同诸君游石井山

杪秋:指深秋时节。同诸君:和朋友们一起。石井山:山名,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

绝巘攀跻外:登上高山之后攀登而上。绝巘:极高之山。攀跻:攀登。

苍茫秋色残:秋天的景色已十分凄凉。苍茫:模糊不清的样子。

云山千里出:远看云和山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绵延千里的线。

烟树万家攒:远处树木成片,像烟雾一样。攒:聚集在一起。

石转奔涛壮:石头转过,水声奔流如雷。石转:指石头转动。

天空落日寒:天边太阳落下,天气寒冷。天空:天空中。

扶桑一矫首:抬头望见太阳初升于东方。扶桑:古时传说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地方,即东边的大海或海岛。

海气正漫漫:海上的雾气正弥漫而来。海气:海面上的雾气,也泛指海洋上空的云雾。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注释】杪秋:深秋。杪(miǎo)秋:草木凋零之时。同诸君:与朋友们一道。石井山:地名,在浙江余姚县南。

“杪秋”二句:《文选·潘岳<秋兴赋>》有“秋风飒至,木叶枿下”之语。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眺听殊未嘉,览观岂为美。”末句“览观”即指此。“绝巘”二句: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白云映朱采,阳霞动紫茸。”“苍茫”句:形容秋天景色之苍茫、寥廓。“云山”一句:写登高所见。诗人站在高处,只见连绵不断起伏的群山,好像云彩一般;而茫茫的秋色,又似烟雾一般,一片迷蒙。“石转”二句:“石转”三字,状写山路之峻峭,势如千仞万壑,使人望而生畏;“奔涛”句:点明时间,当是傍晚时分。诗人由山巅而下,只见奔流的水声震耳欲聋,好似千军万马在奔腾;同时夕阳西下,天际一抹余晖,使整个景象更加悲凉。诗人以“奔涛”、“落日”等意象描写,既写出了景物的雄浑壮阔,同时又流露出一种苍茫凄清之感。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季节的山水之作。全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感受、描绘,表现了一种苍茫、萧杀、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

诗题中的“杪秋”指的是深秋时节,也就是农历九月初八以后至十一月中旬这段时间。此时,万物开始凋零,大地一派萧条景象,正是诗人抒发感慨的时候。诗人选择这一时节出游,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郁,寻找一丝慰藉。他来到石井山,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一片苍茫秋景。

诗人并没有被这一片萧瑟景象所迷惑,反而在这片苍茫之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他看到了远方的云彩与山峰相连,形成了一条绵延千里的线;他看到了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宛如烟雾一般飘渺不定。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人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他抬头仰望,只见天边太阳落下,天空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气。这种情景让他感到无比寒冷,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凄凉之中。这种情绪的变化,正是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在诗人眼中,石井山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山峰,更是他精神寄托的象征。他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曾经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如今,他又回到了这里,希望能够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现实却是如此残酷。诗人虽然努力地想要抓住过去的回忆,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渴望回到过去,又害怕面对现实。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另一主题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绘,成功地传达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它既有着深沉的哀愁与孤独,又有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