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犹残暑,山行怯路长。
日斜微送雨,云湿不生凉。
烟际林深黑,虹边天半黄。
客衣沾白苎,暮色岂高唐。
【注释】
山行:在山林中行走。九月犹残暑,山行怯路长。
犹:还有;残暑,指残余的暑气;山行,指山中的行程。怯:害怕、畏惧。
日斜微送雨,云湿不生凉。
日斜,太阳西坠;微,轻微地;送,带来;雨,下雨;湿,潮湿;生凉,感到凉爽。
烟际林深黑,虹边天半黄。
烟际,指树林的上空;林深黑,指树林深处天色昏暗;虹边,指雨后彩虹的边缘;天半黄,指天空一半呈黄色。
客衣沾白苎,暮色岂高唐。
客衣,指穿着的衣服;沾,沾水;白苎(zhù),白色的粗麻布衣服;暮色,指傍晚的景色;岂,哪里;高唐,古乐府《高唐赋》中的地名,这里代指高唐县。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末年,诗人自江陵还京,途经巴陵时所作。
开头“九月犹残暑,山行怯路长”,以残暑写山中气候之冷,以“怯”字表现山行人对长途跋涉的畏惧和不安。“山行”是本题的第一句,点明全诗的写作内容和题材。“山行怯路长”二句承上启下,既写出了山路之长,又写出了山行之难。“日斜”两句写日落时分的景象。“日斜”二字点出时间,“微送雨”三字状出天气的变化。“云湿不生凉”一句,则写到了天气变化的结果——湿气加重,使人感到更加寒冷。“烟际”两句写雨后的景色,雨过天晴,云消雾散,但林深之处,仍是一片漆黑,彩虹映照半空,显得分外明亮,这两句用一“黑”一“黄”来对比,突出了山中阴森恐怖的气氛和景物的荒凉萧条之感。
最后两句“客衣沾白苎,暮色岂高唐”,是全诗的警策句。“白苎”即白布单衣,“暮色”指傍晚的天色。诗人从自己的着装写到天色,从山外的景物写到山中的景色,把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岂高唐”是说诗人自己的心情与高唐人的心态不同,因为作者不是在欣赏山水之美,而是在感叹山行之难,心情之苦。全诗写得曲折委婉,意境清幽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