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然载橐傍孤城,一笑高天双眼明。
刺史洲空白蘋老,尚书社冷碧苔生。
地偏不独堪栖隐,时难空闻好避兵。
最是岘山朝暮见,可容题却寓公名。
【译文】
翻然离去,载满行囊傍孤城,一笑高天双眼明。
刺史洲空白蘋老,尚书社冷碧苔生。
地偏不独堪栖隐,时难空闻好避兵。
最是岘山朝暮见,可容题却寓公名。
注释:
- 翻然:指突然转变态度或行为。
- 橐 (tuó):盛装干粮的皮囊。
- 笑:形容心情开朗、舒畅。
- 刺史:官名,即州长,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州长。
- 白(wěi)蘋:一种水草。
- 尚书: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执掌文事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秘书长。
- 社:土地庙,这里泛指民间祭祀的地方。
- 地偏:地方偏僻。
- 堪:能够承受,可以容纳。
- 时难:时代艰难。
- 寓公:寄食于官邸而未正式任官职的人,这里指隐居的诗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吴兴城南即景之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调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感悟。
首句“翻然载橐傍孤城”,描写了一个突然转变态度或行为的场景。“翻然”一词,既表现了诗人情绪上的突变,也暗示了他对世事的态度有了新的选择;“载橐”则是指携带干粮的皮囊,象征着诗人准备离去的决心;“傍孤城”则表明诗人即将离开这座孤独的古城。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景,又带有诗人情感的象征意义。
颔联“一笑高天双眼明”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高天的互动关系。“一笑”不仅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还暗示了他与天地之间那种和谐的关系;“高天双眼明”则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空之广阔无垠,以及诗人在其中所感受到的自由与宁静。这里的“双眼明”不仅是字面意思,更是象征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刺史洲空白蘋老,尚书社冷碧苔生”则转向描述具体的环境景象。“刺史洲”指的是某个官员治理下的湖泊区域,而“空”字的使用则表达了这片区域无人问津的冷落之感;“白蘋老”描绘了水草枯萎的景象,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岁月的流逝。而“尚书社”中的“冷”字则传达了一种阴冷、寂寥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地偏不独堪栖隐,时难空闻好避兵”则是对整首诗歌主题的深化。“地偏不独堪栖隐”强调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望,尽管他所处的地方偏僻,但依然能够容纳他的栖身之所;“时难空闻好避兵”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之中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这里的“好避兵”不仅是指躲避战乱的避难所,更是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最是岘山朝暮见,可容题却寓公名”是对整首诗歌的总结和升华。“最是”一词加强了语气,突出了诗人对此地的特殊情感;“可容题却寓公名”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隐居生活与此地联系起来的愿望。这里的“寓公名”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的隐居生活如同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一样,被后世人所传颂。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感悟。同时,它也反映了唐朝时期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