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塞多硗确,行行路不平。
霜浓忧去马,日暝望高城。
悲壮羌儿笛,凄凉秦女筝。
回头语同伴,明日是何程。
【注释】
《塞北杂咏》其一:指边塞的风土。
关塞:古时指边地和关口要塞,泛指边境地区。
硗确:土地贫瘠坚硬。
行行:形容路途遥远,曲折漫长。
霜浓:霜雪浓密。
忧去马:担心走马。
暝:黄昏。
羌儿笛:古代羌族人吹的乐器。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
凄凉秦女筝:古代汉族女子弹的乐器。筝是一种拨弦乐器,有二十五弦。
回头语同伴:回头看着伙伴们说。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赴西北前线的途中。首二句写边地风土;三四句写旅途之艰险;五六句借羌、秦二族乐器,抒发自己对前途的忧虑;末二句则写出诗人在旅途中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心,表达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决心。
“关塞多硗确,行行路不平”两句,是全篇的主旨。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关塞地区的风土,勾画了一幅边塞风光图。关塞是古时的关口要塞,这里指代边地。“硗确”即贫瘠。关塞一带,土地贫瘠坚硬,所以“多硗确”。道路崎岖不平,是关塞地区的特点。“行行”二字,表明作者长途跋涉,行程迢遥。这两句诗虽然只是描写了关塞地区的风土,但却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接下来两句,是过渡到主题的关键。“霜浓忧去马”,是第一层意思,也是过渡句。“霜浓”既指天寒,又暗喻战争频繁,使人们心情沉重。“忧去马”,既表现了作者因战事而担心马匹的安危,也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忧虑之情。“日暝望高城”,是第二层意思,也是过渡句。“暝”是傍晚时分的意思,说明天色已晚。“高城”指边疆的城堡。在这里,“高城”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边城的高大雄伟,虚写边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两句诗既交代了时间(天已黑),又交代了地点(在高城之上)。
“悲壮羌儿笛,凄凉秦女筝。”这是由眼前的景象引发出来的联想和想象,也是过渡句,它引出了下面的重点内容。“羌儿笛”、“秦女筝”是古人所说的两种著名的乐器,它们都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器。“悲壮”、“凄凉”是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用这两种乐器作为陪衬,是为了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悲壮”一词是概括性很强的词,它包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等多重含义。“凄凉”一词则是具体化很强的词,它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中的孤独、无助感。“羌儿笛”和“秦女筝”分别代表着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它们各自都带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这荒凉的边塞之地,它们却只能发出凄凉悲壮的音调。这里的“悲壮”并非真的指战争场面的激烈,而是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恐惧。这种厌恶和恐惧来自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损失以及死亡的威胁。而那些凄凉悲壮的音调,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流露。这种情感既有对战争的反感和不满,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深刻。
最后两句是全篇的重点所在。“回头语同伴,明日是何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回头看着伙伴们,他们还不知道明天的路将是怎样的呢?这里的“语同伴”是一个动作描述,它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他既想向同伴们诉说自己的担忧和不安,又担心自己的言语会给同伴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选择了一个巧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回头语同伴,明日是何程?”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未来路程的不确定感,也暗示了他对同伴们的关心和牵挂。同时,这也反映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因为他知道同伴们都在为自己祈祷平安归来,但他却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也无法预测明天的路会如何。这种矛盾和无奈的情感使得这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深刻。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关塞风土、旅途艰险以及羌、秦两国乐器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战争的厌恶和恐惧,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既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有对同伴们的关心和牵挂。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感染力。同时,这首诗也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刻画出了关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了边塞风光的美丽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