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禅寂地,古木丛青霭。
当年结屋人,惆怅今何在。
【注释】
楞伽院:寺院名。楞伽,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名词,意指“佛性”、“法身”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楞伽寺的赞美之作。诗中用“林中禅寂地,古木丛青霭”描绘了寺院周围的景色,用“结屋人,惆怅今何在”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僧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林中禅寂地,古木丛青霭。
当年结屋人,惆怅今何在。
【注释】
楞伽院:寺院名。楞伽,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名词,意指“佛性”、“法身”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楞伽寺的赞美之作。诗中用“林中禅寂地,古木丛青霭”描绘了寺院周围的景色,用“结屋人,惆怅今何在”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僧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注释】 支硎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因山上有支硎寺而得名。支硎山十二咏,是指支硎山的12个自然景观所作的诗歌。南池:指支硎山南边的水池。丙穴:即丙穴岩,在支硎山北坡上,岩石中有三个洞穴,形如剑戟,相传为吴国名将阖闾所凿。清漪(yī):清澈的水波。碧空:青蓝色的天空。白莲:白色的莲花。叶西东:荷叶在水面上的摇曳。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支硎山南边水池中的景色。
秋日寄谢一缙 未吟春草句,先起忆君心。 黄叶闲门遍,苍苔陋巷深。 暂违如久别,欲见似难寻。 回首山塘路,浮云又夕阴。 注释: 1. 未吟春草句:还没有写春天的诗句,但内心已经开始想念你。 2. 黄叶闲门遍:院子里到处都是黄色的树叶,门旁都是落叶。 3. 苍苔陋巷深:小巷里长满了青苔,显得幽深而古老。 4. 暂违如久别:短暂的离别却感觉像是长时间没有见面一样。 5. 欲见似难寻
支公有骏马,已骋千里道。 支公即指东晋著名高僧慧远禅师,他与名士谢灵运交往甚笃,曾赠诗一首《答惠开法师书》中说:“支道林(慧远)本以文义冠世,而抗志沙门,故为后进所薄。”又《世说新语·简傲》记载:“谢太傅于众坐中举玄(王弼的《老子注》)以示众曰:‘诸人莫闻此奇谈很论也。’众唯默然。后作义解,乃叹曰:‘吾昔尝闻怀子(王衍)于安期先生(许逊)前咨(询问)玄之旨(意义),今复思向言,殆不可得也
石门 设户防来往,两崖相对青。 山僧无一物,入夜不须扃。 注释:设置门户防备来往的人,两侧的山崖相对而立,青翠欲滴。山中僧人没有多余的物品,到了夜晚也无须锁门。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石门山的景色和宁静的寺庙。首句“设户防来往”表明了寺庙的大门是用来防范过往行人的,显示出一种防御的姿态;第二句“两崖相对青”,则描绘出山崖之间青翠的景象,让人感到生机盎然;第三句“山僧无一物”
注释: 在山间凿石开洞,成为石室,客人趺坐其中,还将石头作为床铺。 山中的夏天炎热不堪,但石室却清凉宜人。 译文: 在山间凿开岩石,形成石室,客人们盘腿坐下,把石块当作床铺。 山中炎夏季节闷热难耐,唯独石室清凉爽口,让人倍感舒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石室的静谧景象。诗中通过对石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清静生活的渴望。石室的清凉、山中的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 楞伽院:寺院名。楞伽,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名词,意指“佛性”、“法身”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楞伽寺的赞美之作。诗中用“林中禅寂地,古木丛青霭”描绘了寺院周围的景色,用“结屋人,惆怅今何在”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僧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支硎山十二咏 其八 南峰 回峰带秋色,苍翠耸晴昊。 涧底有寒梅,年年着花早。 注释: 1. 回峰带秋色:回峰,指山峰曲折如回环的形态。秋色,指秋天的景色和色彩。回峰带秋色,形容山峰在秋季时呈现出美丽的景色。 2. 苍翠耸晴昊:苍翠,指绿色的草木繁茂的样子。耸,直立或高耸的意思。晴昊,天空晴朗的意思。耸晴昊,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与晴朗的天空相映成趣。 3. 涧底有寒梅,年年着花早:涧底
【注释】 八隔泉池:即东晋王羲之的“八关斋”。王羲之常于山中结庐而居,名其室曰“快阁”,斋曰“支硎”,斋前有水,号曰“八关”。因斋前有泉出,故称。 甃(zhòu):石砌,也泛指石工。 孤影湛亭亭:形容泉水在亭台间穿流,如人立水中,映照成影,亭亭玉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献之对支硎山风景的赞美。首二句赞其自然,不作人工凿池,池形似塔,又与“八关斋”相合;三、四句写其景致,云影来复去
【注释】 牛头峰:位于支硎山,形似牛头。 化:变化。 懒随年共化,独卧空山里。 意谓懒得与时间一同流逝,独自躺卧在空空的山中。 时有牧童来,长鞭驱不起。 牧童不时来到,用长鞭驱赶也驱之不去。 【赏析】 这是一首写牛头峰的诗。牛头峰形如一头牛,故称“牛头”。诗人在这里写的是牛头峰的形象。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对偶工整,语言简练。 首句“懒随年共化”,以拟人手法写出了牛头峰的神态
【注释】支硎:山名。十二咏,《全唐诗》中收录的唐代诗人方干所作组诗。支硎山十二咏,是其中的第六首。寒泉:即“山泉”。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幽美的山泉画面。前两句写泉水的清冽,如雪,如天香。第三、四句写泉水的清凉,能使人忘却尘世烦恼
【注释】 支硎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因山上有支硎寺而得名。支硎山十二咏,是指支硎山的12个自然景观所作的诗歌。南池:指支硎山南边的水池。丙穴:即丙穴岩,在支硎山北坡上,岩石中有三个洞穴,形如剑戟,相传为吴国名将阖闾所凿。清漪(yī):清澈的水波。碧空:青蓝色的天空。白莲:白色的莲花。叶西东:荷叶在水面上的摇曳。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支硎山南边水池中的景色。
注释: 在山间凿石开洞,成为石室,客人趺坐其中,还将石头作为床铺。 山中的夏天炎热不堪,但石室却清凉宜人。 译文: 在山间凿开岩石,形成石室,客人们盘腿坐下,把石块当作床铺。 山中炎夏季节闷热难耐,唯独石室清凉爽口,让人倍感舒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石室的静谧景象。诗中通过对石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清静生活的渴望。石室的清凉、山中的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 八隔泉池:即东晋王羲之的“八关斋”。王羲之常于山中结庐而居,名其室曰“快阁”,斋曰“支硎”,斋前有水,号曰“八关”。因斋前有泉出,故称。 甃(zhòu):石砌,也泛指石工。 孤影湛亭亭:形容泉水在亭台间穿流,如人立水中,映照成影,亭亭玉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献之对支硎山风景的赞美。首二句赞其自然,不作人工凿池,池形似塔,又与“八关斋”相合;三、四句写其景致,云影来复去
秋日寄谢一缙 未吟春草句,先起忆君心。 黄叶闲门遍,苍苔陋巷深。 暂违如久别,欲见似难寻。 回首山塘路,浮云又夕阴。 注释: 1. 未吟春草句:还没有写春天的诗句,但内心已经开始想念你。 2. 黄叶闲门遍:院子里到处都是黄色的树叶,门旁都是落叶。 3. 苍苔陋巷深:小巷里长满了青苔,显得幽深而古老。 4. 暂违如久别:短暂的离别却感觉像是长时间没有见面一样。 5. 欲见似难寻
诗句:路入三江仙棹远,云开五岭瘴烟微。 译文:道路穿过了三江地区,船只在远方消失,云雾散去,五岭的瘴气也变得微弱。 赏析: 此诗以姚佥宪之广东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南方山水画卷。首句“路入三江仙棹远”描绘了姚佥宪乘坐船只进入三江地区的情景,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接着,“云开五岭瘴烟微”则展现了五岭地区云雾缭绕、瘴气消散的景象。整首诗通过描绘姚佥宪之广东的壮丽景色
【注】灵源:指泉水。媚泽:美丽而湿润的湖面。渌(1639—1705):一种绿得发蓝的水色。日潺湲:日水声。鲛(jiāo)泪:传说鲛人能泣珠,故云。碧泻四围山:指泉水像碧玉一般泻落在四周的山峦上。唾:唾沫。 译文: 灵泉之源,开启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美丽如翡翠。阳光洒下,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水面映出的影子犹如泪水般流淌,水声如同佩环相扣般悦耳动听。 花朵飘落一池清泉,碧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