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为访密公庐,锡杖遥飞定此居。
虎卧万松幽径入,鹤盘双树法堂虚。
袈裟既下明宗诏,石篆还留表圣书。
徙倚禅床人不去,雨花台畔夕阳馀。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灵泉寺的古诗。诗中描绘了灵泉寺的美景和寺庙的历史,展现了诗人对灵泉寺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西来为访密公庐”,描述了诗人从西边而来,是为了探访密公庐这个地方。这里的“密公庐”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位高僧,即唐代僧人法如海,他的住所被称为密公庐。
第二句“锡杖遥飞定此居”,描述了诗人在拜访密公庐后,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这里的“锡杖”是指僧人用来行走的工具,而“定此居”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钟爱之情。
第三句“虎卧万松幽径入,鹤盘双树法堂虚”,描绘了灵泉寺的景色。这里的“虎卧”形容山势雄伟,如同一只老虎躺在山上;“万松”则形容山林茂密,树木参天;“幽径”则指一条幽静的小径;“法堂”则是僧人修行的地方。这些词语共同描绘出了灵泉寺的自然美和历史底蕴。
第四句“袈裟既下明宗诏,石篆还留表圣书”,描述了灵泉寺的僧人在修行时所留下的印记。这里的“袈裟”是指僧人的衣服,而“明宗诏”则意味着皇帝的命令或指示;“石篆”则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篆书,通常用于记录重要的事情;“表圣书”则是指僧人书写的经文。这些词语展示了灵泉寺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传承。
第五句“徙倚禅床人不去,雨花台畔夕阳馀”,描绘了诗人对灵泉寺的留恋之情。这里的“徙倚”是指徘徊不定,犹豫不决;“禅床”则是僧人坐禅时使用的凳子;“雨花台畔”则指灵泉寺附近的一个景点;“夕阳余”则是指夕阳西下的景象。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对灵泉寺的眷恋之情。
赏析:这首古诗通过对灵泉寺的描绘,展现了其自然美、历史底蕴和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诗句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同时,通过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展现,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珍视这些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