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
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
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
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
【注释】
- 题江南秋晚图:题写江南秋天傍晚的图画。
- 十年不踏钱塘路(钱塘:即杭州,古称临安,为南宋都城);江上晴烟渺轻素:钱塘江上的景色,烟波渺茫,像淡白色的素绢。
- 并刀谁剪秋半帘:谁在秋日里用并州(今山西)出产的利刃剪出半幅轻纱般的窗帘?
- 夕阳正在西陵树(西陵:地名,在浙江桐庐县北):西边山上的树木映着落日余晖。
- 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我面对这样的景致,不禁想放声高歌,西风吹来,江面水波更加汹涌激荡。
- 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胥涛声已融入远处的乱石之中,林木凋零,台榭空空,使人感到幽思重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以钱塘江上的秋景起兴,借“对之”二字点明了所咏对象。“十年不踏钱塘路”,意谓诗人十年未回故乡,而家乡的景色依旧。“江上晴烟渺轻素”,描绘了一幅钱塘江上雾气蒙蒙、江水澄碧的秋色图。“并刀谁剪秋半帘”一句中,并刀指利剑,秋风萧瑟之际,谁又用利剪剪出了半幅轻纱般飘动的窗帘呢?诗人以“谁剪”二字,既表现了秋江景色的迷人,也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夕阳正在西陵树”,“正在”一词写出了夕阳西斜时的美景;“西陵树”则表明地点,西陵,即西陵山,在浙江省富阳市西南,是钱塘江流经的一个著名景点。诗人看到落日余晖洒在西陵树上,不禁想到家乡的山水风光和美好记忆,于是发出了内心的感慨。“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诗人面对美丽的江景,心中激情勃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雄壮的歌谣。西风阵阵,江水翻涌,似乎都在聆听着诗人的歌声。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他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浓郁的乡愁和对故乡山水的美好回忆。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典故,如“胥涛”、“西陵树”等,使得整首诗更具画面感和诗意。诗人通过对钱塘江秋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澎湃。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