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千株艳杏花,东风门巷尽赪霞。
行人不识谁家住,错认当年董奉家。
杏林春晓
种得千株艳杏花,东风门巷尽赪霞。
行人不识谁家住,错认当年董奉家。
注释:
- 杏林:指的是杏树成林的景致,此处指代的是春天杏花盛开的景象。
- 艳杏花:指鲜艳美丽的杏花。
- 春风:春季和煦的风。
- 门巷:指家门口的道路或小巷。
- 赪霞:指红日映照下的晚霞。
- 董奉:东汉时期的道教人物,以隐逸著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春天杏花美景的田园诗作。首句“种得千株艳杏花”点明了主题,诗人通过对千株杏花的描写,展现了杏花盛开时的壮观景象。接下来的“东风门巷尽赪霞”则进一步描绘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诗人以“东风”和“晚霞”为线索,将整个杏林春晓的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
诗中的第二句“行人不识谁家住”,表达了诗人对居住于此的人们的好奇和疑问。这里的“行人”是指路过此地的人们,而“不识”则是他们对于这美丽景色的主人家的陌生感。这句诗通过反问的形式,引发了读者对于这杏花盛开之处主人家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最后一句“错认当年董奉家”,则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上的董奉来作为隐喻。董奉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隐士,以其隐居山林、淡泊名利而闻名。这里诗人用“错认”一词,既表明了自己对这个美丽地方的主人家的好奇,也暗示了这个地方的主人可能是一个与董奉相似的人,即一个隐居于世、淡泊名利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杏花盛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对主人家的想象和探询,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