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
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玓瓅赛玑珠。
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
应共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荔枝二首》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
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玓瓅赛玑珠。
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
应共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

逐句释义如下:

  • 第一句:“何缘唤作荔枝奴”,意为为什么被称为荔枝奴。这里的“荔枝奴”是对荔枝的一种称呼,可能是因为其形状像小猴子,所以被称为“荔枝奴”。
  • 第二句:“艳冶丰姿百果无”,意为艳丽的外貌和丰满的身材在所有的水果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这里用“艳冶”来形容荔枝的颜色鲜艳,用“丰姿”来形容荔枝的形状丰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独特美丽的水果的喜爱之情。
  • 第三句:“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玓瓅赛玑珠。”意为它的汁液甜美如美酒,口感醇厚如甘露,果实饱满如珍珠。这里的“琬液”、“醇和”、“羞沆瀣”等词汇都形容了荔枝的味道和口感。而“金丸玓瓅”则是用来形容荔枝的形状,如同一颗颗金色的珍珠。最后两句:“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姑射”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荔枝的美丽和珍贵。而“王母”则是指传说中的仙女西王母,这里用来比喻荔枝的美味和珍贵。整句诗的意思是,这种珍贵的荔枝就像神仙所生、仙女所享一样,可以供人们享用,成为宴席上的佳肴。
  • 第四句:“应共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意为它应该与荔枝并列,共同称为天下最美味的水果之一;并且,它还具有益智的功效,为人们的健康和智慧做出贡献,值得称赞和赞扬。这里的“荔丹”是指荔枝的精华部分,即荔枝肉,而“伯仲”则表示兄弟,这里是比喻荔枝与其他水果相比不分上下的意思。最后一句则强调了荔枝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有益处,是人们应该珍视和食用的好水果。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绘,展现了荔枝的独特魅力和美好品质。他赞美了荔枝的艳丽外貌、丰富口感和珍贵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荔枝美味和健康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