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从炎徼登雕俎,满架芳馨总莫逾。
崖蜜纵甘终带酢,江瑶虽美未全瑜。
骚人赋就芳名远,汉帝移来贝叶敷。
较烈侧生应不忝,何缘唤作荔枝奴。
【注释】
- 炎徼:南方边远地区。2. 雕俎:古代帝王宴享群臣时陈列的山珍海味,比喻美食。3. 芳馨:指香气。4. 崖蜜:指产自岭南一带的荔枝。5. 江瑶:指产自广东等地的荔枝,这里泛指南方出产的荔枝。6. 骚人:指诗人。7. 贝叶:佛教经卷用贝多罗树叶制成,这里借指佛经。8. 侧生:斜生的,这里指荔枝果实生长在树枝上,不是正生的。
【赏析】
龙眼,又名桂圆、福眼,为亚热带果树。此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荔枝和龙眼两种水果。作者以荔枝为第一,对荔枝赞美有加,称其为“芳名远”,而对龙眼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未能全瑜”,“不忝”于荔枝,甚至将其比作“荔枝奴”。整首诗通过对这两种水果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偏爱之情。
诗歌的第一句“来从炎徼登雕俎,满架芳馨总莫逾”就描绘了荔枝的美丽景象。这句诗中,“炎徼”指的是南方边远地区,“登雕俎”意味着荔枝被端到桌子上供人享用。接着,诗人又用“满架芳馨”来形容荔枝的香气扑鼻,让人无法抗拒。最后,“总莫逾”表示这些荔枝的品质无可比拟。
第二句“崖蜜纵甘终带酢,江瑶虽美未全瑜”则对龙眼进行了评价。这句诗中提到了两种水果:崖蜜和江瑶。其中,“崖蜜”指的是产自岭南一带的荔枝,“江瑶”则是泛指南方出产的荔枝。诗人通过比较这两种水果,认为虽然荔枝甘甜可口,但仍然带有一点酸味;而龙眼虽然美丽,但品质却不如荔枝。
第三句“骚人赋就芳名远,汉帝移来贝叶敷”又进一步赞扬了荔枝。这句诗中,诗人引用了屈原的《离骚》中的“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汉武帝的故事,将荔枝比作珍贵的宝物。同时,这句诗还暗示了荔枝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尾句“较烈侧生应不忝,何缘唤作荔枝奴”再次强调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荔枝可能有些酸涩,但其独特的味道和价值是无法替代的。因此,作者认为荔枝应该被称为“荔枝奴”,而不是其他水果的名字。
这首诗通过比较荔枝和龙眼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展示了诗人对荔枝的深深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