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色罢啼莺,归拥金莲院吏惊。
北地主人供案立,庐江太守傍车行。
家传易学无笺注,驿递诗筒有课程。
潇洒玉亭谁复到,竹间为认旧题名。
注释:
白门:南京的别称。柳色:柳树的颜色。啼莺:莺鸟在树枝上鸣叫。归拥金莲院:回到华丽的金莲院(翰林学士院)中。供案立:摆下供品迎接他。北地主人:指马良佐,他是北地人,故称。庐江太守:马良佐曾任庐州知州,所以称他为庐江太守。家传易学:指家族中世代相传的易学。笺注:注释。驿递诗筒:用驿站传递的诗简。有课程:有固定的课程和规定。玉亭:指翰林院中的亭台。谁复到:还有谁能再来?竹间:竹丛中间。题名:题写的诗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白门柳色罢啼莺,归拥金莲院吏惊”,描绘了诗人送走马良佐的场景。白门柳色凋零,鸟儿也停止了啼哭,诗人送行时,金莲院的吏役们被惊得目瞪口呆。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鸟儿比作柳色的使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情感。
颔联“北地主人供案立,庐江太守傍车行”,描写了马良佐离开后的情景。北地主人为他准备了供品,庐江太守在旁边陪同着他。这里的“供案立”和“傍车行”都表现出了马良佐的尊贵地位和人们对他的敬畏之情。
颈联“家传易学无笺注,驿递诗筒有课程”则表现了马良佐在翰林院中的生活状态。他虽然出身于易学世家,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只是在翰林院里从事一些文书工作而已。同时,他也很喜欢文学,经常用驿递的方式寄出自己的诗歌作品。这里的“有课程”表明了他生活的有序和规律。
尾联“潇洒玉亭谁复到,竹间为认旧题名”则表达了诗人对马良佐的怀念之情。玉亭是指翰林院中的亭台,而“竹间为认旧题名”则暗示了诗人曾经在这里题写过诗句,但现在却无人再来了。这既表达了诗人对马良佐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