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末路竞先驰,安石东山起独迟。
声望在人真不偶,功名到手可终辞。
虚襟且愿收群策,惫力仍烦治乱丝。
中国于今相司马,边陲得似去年时。

【注释】

刘司马:指刘安节。时雍,名不详。安节曾任尚书左丞。东山:指隐居在会稽山的谢安。起独迟:起用太迟。

虚襟: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收群策: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惫力:竭尽精力。边陲:指边疆地区。相司马:辅佐司马。

【赏析】

《赠刘安节》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律诗。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白任左拾遗。这首诗中,李白对安节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他既赞赏安节的才华和品德,又惋惜他的坎坷遭遇。诗中既有赞美之辞,又有规劝之言,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首联“纷纷末路竞先驰,安石东山起独迟”。这两句以“纷”字点明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以“竞”字揭示人们竞相奔趋、各不相让的社会风尚,以“驰”字表现人们争先恐后、竞进不休的社会风气。接着,用两个典故,分别写谢安东山再起与刘安节仕途坎坷。“安石”,指谢安。“东山”,指隐居之地。“起独迟”,是说谢安东山再起,比一般人要晚。而刘安节却与谢安相反,他虽才华出众,但屡遭贬谪,未能施展才能,所以“起独迟”。“安石”、“独迟”“纷”、“驰”、“竞”、“驰”等字眼,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全诗洋溢着愤慨不平的情绪。

颔联“声望在人真不偶,功名到手可终辞”。这两句是说,虽然刘安节很有声望,但由于命运多舛,不能像谢安一样在朝为官;即使有功名,也难逃身败名裂的命运。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把谢安的辉煌与刘安节的不幸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刘安节的悲愤心情。

颈联“虚襟且愿收群策,惫力仍烦治乱丝”,是说刘安节虚怀坦荡,希望能采纳各方意见,治理国家;同时自己也很疲惫,仍须努力治理国家的混乱状况。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刘安节的博大胸怀和勤勉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事的担忧和不安。

尾联“中国于今相司马,边陲得似去年时”,是说现在国家需要像刘安节这样的人才来辅佐,而且边疆地区的形势也大有好转。这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刘安节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美好祝愿。最后四句,从赞扬转入勉励,希望刘安节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诗人借刘安节的经历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