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园消渴逃三伏,法界登临览四禅。
望望扶桑东尽海,阴阴祇树上参天。
江淮风壤黄尘里,京洛云山赤日边。
回首孤峰扣龙象,袒衣合掌礼金仙。
伏日登金山
文园消渴逃三伏,法界登临览四禅。
望望扶桑东尽海,阴阴祇树上参天。
江淮风壤黄尘里,京洛云山赤日边。
回首孤峰扣龙象,袒衣合掌礼金仙。
注释:
- 伏日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农历的初伏、中伏和末伏,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文园:指司马相如,古代著名的文人墨客。
- 三伏:中国传统的夏季三个月,即小暑、大暑和立秋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天气炎热。
- 法界:佛教用语,指一切众生所处之境界,即宇宙。
- 四禅:佛教中的四种禅定修行境界,分别对应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太阳神名,这里指东方。
- 阴阴:形容树冠浓密、遮天蔽日的样子。
- 祇树:印度佛教中的一座古庙,位于恒河畔。
- 江淮:中国的两大河流,长江与淮河。
- 京洛:洛阳,古中国都城。
- 龙象:佛教中的两种神兽,代表佛教徒的威仪和德行。
- 袒衣合掌礼金仙:表示对神仙的尊敬和礼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诗人在伏日登金山时的所见所感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佛教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宗教信仰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首句”文园消渴逃三伏,法界登临览四禅”,以司马相如的名字和佛教的“三界”作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在伏日登高望远,心境开阔,如同摆脱了世俗烦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法界”。
接着的三联诗句,分别描绘了诗人站在金山上眺望远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回顾历史名人和传说的场景。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最后一句”回首孤峰扣龙象,袒衣合掌礼金仙”,则将读者的视线带回到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尊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信仰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