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踪迹了无凭,寺有前缘得再登。
屋后半枯红叶树,廊西已尽白头僧。
如人老石疑能语,过夜寒云结作冰。
更约明春三月雨,桃花满涧蹑垂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等,再进行表述。题中“再游醴泉寺”是第一句;“十年踪迹了无凭,寺有前缘得再登”是第二、三句;“屋后半枯红叶树,廊西已尽白头僧”是第四、五句;“如人老石疑能语,过夜寒云结作冰”是第六、七句;“更约明春三月雨,桃花满涧蹑垂藤”是最后两句。

【答案】

译文:

十年的踪迹没有凭据,寺院里却因缘分得以重访。

屋后半死的红叶树,走廊西侧已经没有了白发僧人。

像人一样的老石头好像会说话,过了一夜冷云凝结成为冰凌。

更约定明年春天三月的细雨,桃花盛开时沿着溪涧攀爬。

注释:

①“了无凭”:指没有根据。②“寺有前缘”:指寺院里有前世结下的缘分。③“屋后”“廊西”:指寺院内院及廊房。④“半枯”:一半已死,一半尚存。⑤“白头僧”:指年岁已高的老和尚。⑥“疑能语”:似乎能开口说话。⑦“寒云”:指冬天的云雾。⑧“蹑”(niè):“踩”、“踏”。⑨“桃花”:指桃花流水,形容景色美丽。⑩“涧”:山间小溪。

赏析:

此诗首联用一联写事:诗人于十年前曾来游此寺,但因无凭可依(无诗为证)而未能再来。如今却因机缘巧合(有了诗为证)而得以重游。这是对时间变化的一种概括,也表明诗人对这次重游的珍视。次联写景,描绘的是当年重游的情景,即寺内有旧友相会,因而得以再次登临。第三、四句写寺内所见之景,即寺中有老僧在,而寺外则有一株半枯的红叶树和一僧廊西端已长满了白头的古松。这些景物都是作者曾经游历过的。因此,诗人不禁想起自己过去在寺中的所见所闻和与僧侣们交往的经历。

五、六句写寺内所见之景。这两句诗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如人老石疑能语”,意思是说仿佛那石头人一样的老人能够开口说话似的。这种设想很奇特,它表达了诗人对老僧的尊敬和对老人的关心。接着又进一步描写环境,“过夜寒云结作冰”,意思是说经过一夜的寒冷,早晨起来看到的是一片冰封的景象。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季节的严寒,又表现了老僧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老僧的年龄很大。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祝愿。他希望明年春天的三月,能下一场细雨,让桃花在山涧中盛开,使涧边的小路上铺着厚厚的花瓣。这不仅是对老僧的祝福,也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这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