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烧连山接暮云,牙旌高卷管弦闻。
负恩自笑夷门客,魂断邯郸晋鄙军。
【注释】
河田:营垒名。夜烧连山:指在夜里点燃了连绵不断的营垒。
管弦(xuán):乐器合奏。
夷门客:指战国时魏国公子夷门的食客侯嬴,曾为信陵君窃符救赵。
魂断邯郸晋鄙军:指赵国被秦军围困后,信陵君派人求救于魏王,魏王派晋鄙率兵救赵,而晋鄙按兵不动,使邯郸陷于危境,信陵君因此感叹自己的命运。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出为江州司马之后。诗中的夷门客是诗人的同乡好友——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无忌的门客侯嬴。这首诗写他出为江州司马,夜宿军营,望见军营中灯火闪烁,听到军营内管弦齐鸣。诗人感慨万分,想起了当年夷门客侯嬴的英勇事迹和自己的不幸遭遇。
首句“夜烧连山接暮云”,用一“接”字,写出了军营的辽阔,营中灯火通明,与天边的晚云相接,显得十分壮观。这一句既写出了军营的宏伟,又写出了军营中的热闹。
“牙旌高卷管弦闻”,从侧面描写了军营的繁华。诗人用“牙旌”代指军营,用“管弦”代指乐队。牙旌,即旗帜,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所持的旗帜。《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过曹国,曹共公准备设宴招待他,但曹大夫僖负羁认为晋文公有德行,不会侵犯曹国,所以拒绝了这个宴会。晋文公听说这件事后,就杀了曹大夫僖负羁,并把他的头送给曹共公作为礼物。曹共公为了表示歉意,就把僖负羁的头挂在城门上作为号角,用来吹起进军的信号。后来,“牙旌”一词就被用来比喻军队的指挥旗。管弦,泛指音乐声,这里指军营里的音乐声。“牙旌高卷”说明军营中正在举行盛大的集会或庆典活动。
次句“负恩自笑夷门客”,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回忆起夷门客侯嬴当年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感到十分惭愧。夷门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经受到信陵君的敬重和优待。有一次,信陵君听说魏王的宠臣晋鄙驻守邺城,害怕他背叛,就派夷门客带着信物秘密去拜访他,希望他能替信陵君办成这件事。夷门客机智勇敢,不费吹灰之力,就说服了晋国人,让他将兵符交给信陵君。
诗人想起自己如今被贬为江州司马,处境凄苦,不由得觉得十分可笑。因为夷门客能够为信陵君奔走效劳,自己却落得如此下场。这一对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和自己命运的感慨。
尾句“魂断邯郸晋鄙军”,更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愤懑之情。“魂断”一词运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指侯嬴魂魄已断,无法再回到故乡,也暗指诗人自己已经离开了朝廷,无法再为国家效力。“魂断”一词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因为当时朝廷的政治腐败,导致了许多忠臣良将被杀,而像自己这样有才能的人却被贬到江州去做司马,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