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扰浮生鬓已星,南峰此日始来经。
真僧化后今无马,野鹤飞归尚有亭。
清梵消声莲漏永,夕阳鸣磬石门扃。
登车欲去犹延伫,满树啼莺正好听。
【注释】
扰扰:烦乱不安的样子。真僧化后今无马:指寺院中的和尚都已过世,所以没有马了。野鹤飞归尚有亭:野鹤飞回,还有的亭子可以栖息。清梵:佛教诵经的声音。莲漏:佛教计时器,用铜制,形如莲花,以浮水石为底,上置一壶,壶中贮水银,水银面刻有刻度,当水银流尽时,即知时刻。鸣磬:佛教诵经时所敲的法器。夕阳:落日。石门:寺庙的门。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诗人在南峰寺游玩时所作。首联写诗人初到南峰寺时所见之景;颔联写南峰寺已荒废,僧人已去,只有几株野树和几只野鸟;颈联则描写了南峰寺的晚霞、残阳和佛钟;尾联则是写诗人游览后的留连不舍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情调凄迷,语言朴素而富有韵味。
这首诗写诗人初到南峰寺时所见之景。
首联“扰扰浮生鬓已星,南峰此日始来经”是说,这纷扰的尘世间,自己的白发已星星点点,今天才来到这南峰寺。“扰扰”形容纷扰的世事,“浮生”指尘世生活,这里暗指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境;“扰扰”和“南峰”对举,表明诗人是在游山玩水之际突然来到这里的。
颔联“真僧化后今无马,野鹤飞归尚有亭”写南峰寺的荒凉。“无马”是因为“真僧化后”,也就是因为僧人已经去世。“无马”二字既写出了寺院的破败荒凉,又暗含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野鹤飞归尚有亭”,这句的意思是野鹤飞回来的亭子还有很多。“仍有亭”说明尽管僧人已经不在,但这个寺院还是有人居住的,这就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颈联“清梵消声莲漏永,夕阳鸣磬石门扃”是说,随着佛教诵经声的消失,时间也变得漫长了,太阳落山时,那敲钟的声音也显得格外悠长。“清梵”指佛教诵经之声,“莲漏”是指佛教计时器,“鸣磬”则是佛教诵经时所敲的法器。“石门”是南峰寺的大门。“石门扃”是说大门已经关闭了。“石门”与“夕阳”相照应,“夕阳”又与“鸣磬”相照应,都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
尾联“登车欲去犹延伫,满树啼莺正好听”是说,诗人想登上车子离开,却还在犹豫徘徊。“满树啼莺”写出了春天的景象,莺儿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正好听”说明莺歌正盛,诗人正在倾听着这美妙的歌声。
这首诗写诗人初到南峰寺时所见之景。
首联写诗人初到南峰寺时所见之景。
颔联写南峰寺已荒废,僧人已去,只有几株野树和几只野鸟。“真僧化后今无马,野鹤飞归尚有亭”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借景抒情。“无马”是因为“真僧化后”,“无马”二字既写出了寺院的破败荒凉,又暗含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野鹤飞归尚有亭”,这句的意思是野鹤飞回来的亭子还有很多。“仍有亭”说明尽管僧人已经不在,但这个寺院还是有人居住的,这就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颈联“清梵消声莲漏永,夕阳鸣磬石门扃”是说,随着佛教诵经声的消失,时间也变得漫长了,太阳落山时,那敲钟的声音也显得格外悠长。“清梵”指佛教诵经之声,“莲漏”是指佛教计时器,“鸣磬”则是佛教诵经时所敲的法器。“石门”是南峰寺的大门。“石门扃”是说大门已经关闭了。“石门”与“夕阳”相照应,“夕阳”又与“鸣磬”相照应,都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
尾联“登车欲去犹延伫,满树啼莺正好听”是说,诗人想登上车子离开,却还在犹豫徘徊。“满树啼莺”写出了春天的景象,莺儿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正好听”说明莺歌正盛,诗人正在倾听着这美妙的歌声。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在南峰寺游览所见之景和所感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诗人初到南峰寺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写诗人初到南峰寺时所见之景。
颔联写南峰寺已荒废,僧人已去,只有几株野树和几只野鸟。“真僧化后今无马,野鹤飞归尚有亭”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借景抒情。“无马”是因为“真僧化后”,“无马”二字既写出了寺院的破败荒凉,又暗含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野鹤飞归尚有亭”,这句的意思是野鹤飞回来的亭子还有很多。“仍有亭”说明尽管僧人已经不在,但这个寺院还是有人居住的,这就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颈联“清梵消声莲漏永,夕阳鸣磬石门扃”是说,随着佛教诵经声的消失,时间也变得漫长了,太阳落山时,那敲钟的声音也显得格外悠长。“清梵”指佛教诵经之声,“莲漏”是指佛教计时器,“鸣磬”则是佛教诵经时所敲的法器。“石门”是南峰寺的大门。“石门扃”是说大门已经关闭了。“石门”与“夕阳”相照应,“夕阳”又与“鸣磐”相照应,都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
尾联“登车欲去犹延伫,满树啼莺正好听”是说,诗人想登上车子离开,却还在犹豫徘徊。“满树啼莺”写出了春天的景象,莺儿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正好听”说明莺歌正盛,诗人正在倾听着这美妙的歌声。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色画卷,同时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