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抚长剑,放浪三河滨。
累累道旁者,云是金邓坟。
歘翕随龙飞,策符登茂勋。
南阳多贵人,烜赫阗未轮。
委身今黄土,千载不复晨。
首阳有采薇,饿死谁为闻。
遗义凛秋霜,见者常酸辛。
注释:
杂诗三十二首 其二十七
少年时抚长剑,放荡不羁在黄河三河滨。
路边的累累尸体都是金邓坟中人。
忽然间随龙而飞,策马登坛封为茂勋。
南阳有许多贵人显贵,显赫一时声势如车轮滚动。
现在身陷黄土化为尘土,千载之后谁再晨昏相问?
首阳山上采薇草,饿死之人谁能听闻?
遗留下的忠义凛然秋霜,见到的人常觉酸辛难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杂诗,内容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富贵、荣辱等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第一句“少年时抚长剑”,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英勇无畏和豪放不羁。他手握长剑,行走在三河之滨,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热情。这里的“三河”指的是黄河、洛河、伊水,象征着诗人的壮志豪情。
第二句“累累道旁者,云是金邓坟”,则转入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路边的累累尸体,让诗人联想到了金邓坟,那里埋葬的是曾经的贵族和权臣。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第三句“歘翕随龙飞,策符登茂勋”,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他希望像龙一样翱翔九天,获得皇帝的信任,被封为高官厚爵,实现自己的抱负。这里的“策符”指的是古代官员的官职,而“茂勋”则是指功勋卓著,地位显赫。
第四句“南阳多贵人,烜赫阗未轮”,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南阳地区的繁荣景象。南阳是当时的一个繁华之地,贵族云集,权势滔天。诗人用“烜赫阗未轮”来形容这种盛况,意味着南阳的繁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第五句“委身今黄土,千载不复晨”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如同黄土般平凡无奇,无法与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相提并论。同时,他也意识到即使自己死后千年,也不会有人再提起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深刻的悲哀和无奈。
最后一句“首阳有采薇,饿死谁为闻”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他提到了历史上的伯夷、叔齐兄弟,他们在首阳山采摘野菜充饥,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周武王的邀请去做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宁愿选择贫穷的生活,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审视,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