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千年落照红,高丘往往道西东。
非因断简垂遗德,谁识先民有古风。
蚴蟉龙蛇碑石坏,喧啾鸟雀啸台空。
不知馀泽归何处,坐对寒烟意未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城郭千年落照红,高丘往往道西东。
非因断简垂遗德,谁识先民有古风。
蚴蟉龙蛇碑石坏,喧啾鸟雀啸台空。
不知馀泽归何处,坐对寒烟意未穷。
注释:
- 城郭:城市和城墙。
- 落照红:夕阳下的余晖映红了整个天空。
- 高丘:山丘。
- 道西东:指道路的方位。
- 非因断简:不是因为残破的书籍(断简)。
- 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 先民:古代的人民。
- 蚴蟉龙蛇:形容碑石上的龙蛇图腾。
- 喧啾:鸟鸣声。
- 啸台:古代的瞭望台或歌舞厅。
- 馀泽:留下的恩泽。
- 坐对:坐着面对着。
- 寒烟:寒冷的烟雾。
- 意未穷:思绪没有穷尽。
译文:
城市城墙千年后的夕阳余晖映红了天际,高高的山峰常常指向西边或者东边。如果不是因为书籍的残缺留下了美德,谁能认识到古代人民有古人之风?蟠曲的龙蛇形状在碑石上破碎,嘈杂的鸟鸣声在瞭望台上响起,空旷而寂静。不知道这留下的美好恩泽最终会流向哪里,我坐在寒风中沉思,思绪却依然没有停止。
赏析:
这首诗以“读苏伯修滋溪文稿”为题,实际上是诗人韩偓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思考。首句“城郭千年落照红”,描绘了城市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自己对历史的感慨。接下来的两句“非因断简垂遗德,谁识先民有古风”,则是对前一句的深化,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传承的思考,他认为历史的传承不仅仅依靠文献的保存,更需要后人的理解与继承。
“蚴蟉龙蛇碑石坏,喧啾鸟雀啸台空”描绘了古代建筑的衰败,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然而“不知馀泽归何处,坐对寒烟意未穷”又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人一样,留下美好的遗产。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充满了哲理性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