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柳新烟渐满城,出门人唱北邙行。
纸钱无字书年代,华表谁闻说姓名。
落日饥乌禁久立,东风骄马试长鸣。
春来不作王孙赏,芳草萋萋漫有情。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排律,这是一组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的作品。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清明初到长沙的所见和所感。第二首诗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感挚切深痛而饱满。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榆柳新烟渐满城,
    出门人唱北邙行。
    纸钱无字书年代,
    华表谁闻说姓名。
    落日饥乌禁久立,
    东风骄马试长鸣。
    春来不作王孙赏,
    芳草萋萋漫有情。

  2. 词句释义

  • 榆柳新烟渐满城:描述了春天来临,榆树和柳树开始冒出新芽,烟雾渐渐充满了整个城市的景象。
  • 出门人唱北邙行:指的是人们离开家乡,前往北方的墓地,进行扫墓的活动。
  • 纸钱无字书年代:指在清明节时,人们焚烧纸钱以祭祀祖先,这些纸钱上没有书写具体的名字,只有年份。
  • 华表谁闻说姓名:华表是一个古代的纪念性建筑,通常立于城市的门口或重要的公共场所,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已经去世的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经无法被人所知。
  • 落日饥乌禁久立:夕阳西下,乌鸦因饥饿而聚集,这些乌鸦因长时间的等待而难以离去,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 东风骄马试长鸣:春风得意,骏马长鸣,这里的“长鸣”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 春来不作王孙赏:春意盎然,但王孙(贵族子弟)并不欣赏这种美景,暗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人的孤独。
  • 芳草萋萋漫有情:芳草萋萋,代表着生命的复苏和自然的魅力,但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生命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节时的城市景象和人们的生活习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清明节这个特殊时刻的描述,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冷漠,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生活状况和创作背景,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