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尔亦何为,琴书得并随。
中原多巧𠹬,日暮尚狐疑。

【注释】

问剑:即《问剑》,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𠹬(wěi):《史记·张仪列传》载:苏代谓齐相齐宣王曰:“大王之地有海内之广,天下游风交至,鱼盐铜丝之利,角干之饶,素青白黑丹及五色之所生,无不鳞者。大王无百金之资而得此富,不十万之师而使诸侯之君皆延颈举踵愿受大王之命。今乃倾邻国之民以奉先世之仇,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狐疑:犹豫不决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物言志的诗。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宝剑比作一位高洁、坚贞的人,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赞美之情。

首句“问剑”是这首诗的题意所在。诗人面对宝剑,不禁发出了感慨和询问,这就是“何为”。诗人要问的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地铸造呢?这一句,既表明了诗人的提问,又点明了诗的主旨。

次句“琴书”,就是弹琴读书,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得并随”,就是说琴书相伴,可以伴随自己左右。这既是对诗人自身的一种自诩,也是在劝诫他人要注重精神生活的培养。这两句,诗人通过对琴书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句“中原多巧𠹬”,“中原”指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一带。这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这里的人民却因为战争频繁而变得狡诈起来,他们善于使用各种手段来谋求私利。这一句,诗人用“巧”字来形容这里的人民,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讽刺意味。

最后一句“日暮尚狐疑”,意思是说,到了傍晚时分,天色已经昏暗了下来,但仍然让人感到狐疑不已。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补充说明。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以问剑为线索,通过对琴书与巧𠹬的对比,以及对中原地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