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李花俱不言,谁人高呼东名园。
洛阳才人惜暮日,淋洒春色翻清尊。
挥毫倚梧自击节,韫籍不道白与元。
正值清和风气好,放歌一曲云翩翻。
古来英雄不趐百,黄金炼药亦不存。
秦皇汉武志极侈,回首高阁成荒原。
何如对此一杯酒,且与明月心相论。
兴阑还卧花阴下,不管春衣涴藓痕。
【注释】
东园:在洛阳城东。
高呼:高声呼喊。
才人:指女子。
淋洒:洒落,洒下。
白与元:指李白和韩愈。
清和风:春天的和煦之风。
云翩翻:云彩翩翩飞扬的样子。
古来英雄不趐百:古人的英雄气概不会因为追求金银财宝而改变。
成荒原:变成荒野。
一杯酒:一杯美酒。
相论:互相讨论。
兴阑还卧花阴下:兴致已尽仍回到花荫之下休息。
春衣涴藓痕:衣服上沾满了青苔。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于东园宴饮时,看到春光明媚,心情舒畅,便挥毫吟诗,抒发豪情逸致,并作此诗以纪之。
第一句“桃花李花俱不言”,起笔便点明季节,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人不说百花争艳、争春斗妍,而是用“桃花李花”都默然无语来烘托气氛。桃花李花之所以沉默不语,是因为春意太盛,它们也难以与之相比;同时,这也是一种含蓄的手法,表明诗人自己也是心潮激荡,欲言又止。
第二句“谁人高呼东名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点明题旨。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谁人”二字来设问,既显得委婉动听,又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他想到在洛阳城中有一座著名的名园,那里有桃李争妍,又有才子佳人。现在,诗人正坐在东园中饮酒赋诗,不禁要发出一声感慨了:“谁人高呼?”
第三句“洛阳才人惜暮日”,紧承第二句而来,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感受。洛阳才人在暮春时节总是感到时光飞逝,他们珍惜着美好的时光,不愿虚度光阴。这句诗既是对上一句的呼应,又是全诗的过渡,使上下句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第四句“淋洒春色翻清尊”,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在名园中的所见所感。诗人看到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不禁要尽情地畅饮一杯。于是,他举起酒杯,仰头痛饮起来。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又表现了他的潇洒从容。
第五句“挥毫倚梧自击节”,是诗人在饮酒赋诗之余的又一举措。他挥笔在梧桐树上写下了一首新作。由于情绪激动,诗人情不自禁地击节拍手,表现出他的高兴之情。
第六句“韫籍不道白与元”,是诗人在挥毫之后发出的慨叹。他说,我虽然知道李白和韩愈两位大诗人曾经在这里吟诗作对,但我现在却要向他们学习,写出自己的作品来。这里的“韫籍”指的是收藏书籍的地方,“白与元”指的是李白和韩愈发写的诗词。这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这两位大诗人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质。
第七句“正值清和风气好”,是诗人对当时环境的赞美。他看到春天的气息如此清新宜人,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同时,这句诗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八句“放歌一曲云翩翻”,是诗人在欣赏了美景之后,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他唱得那么欢快,以至于云彩都被他的热情所打动,纷纷在空中翻飞起来。这句诗既描绘了诗人的歌声之美,又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之情。
第九句“古来英雄不趐百”,是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一种评价。他认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并不会因为追求金银财宝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他们仍然会像古代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又表现了他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
第十句“秦皇汉武志极侈”,是诗人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批评。他认为这两位皇帝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功绩,但他们最终却走向了毁灭之路。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又表现了他对于未来的期望。
第十一句“回首高阁成荒原”,是诗人对于过去的回忆。他回忆起过去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如今却只剩下了废墟。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感。
第十二句“何如对此一杯酒”,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他觉得与其在高楼上眺望远方,不如就这样坐在花丛中饮酒赋诗,享受眼前的美景。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之情,又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第十三句“且与明月心相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梦,不如就在这美好的时刻好好地享受生活,与明月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又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
第十四句“兴阑还卧花阴下,不管春衣涴藓痕”,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总结。他觉得已经喝得差不多了,便回到了花荫之下休息。他并不关心衣服上沾满了青苔的痕迹,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又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