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华星傍九霄,夜深端坐圣躬劳。
乐声按舞渔山近,花雨飘空鹫岭高。
玉册读文传太祝,金柈捧奠出仪曹。
从容望燎銮舆动,目送中天白玉毫。

【注释】:

  1. 皓月华星傍九霄,夜深端坐圣躬劳。——皓月:明亮的月光。华星:美丽的星星。傍:靠近。九霄:天的最高处。端坐:端正地坐着。圣躬:皇上的身姿。劳:劳累。
  2. 乐声按舞渔山近,花雨飘空鹫岭高。——渔山:地名。按:演奏。舞:跳舞。近:靠近。花雨:像花一样的云气。飘:飘浮。鹫岭:山峰。高:高耸入云。
  3. 玉册读文传太祝,金柈捧奠出仪曹。——玉册:用玉制成的册子。传:传送。太祝:官名,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金柈:盛放祭品的盘子。奠:祭品。仪曹:掌管礼仪的官员。
  4. 从容望燎銮舆动,目送中天白玉毫。——从容:悠闲自如的样子。燎:古代帝王出行时,在车前燃火,表示警戒和驱邪。銮舆:皇帝的车驾。动:开始移动。目送:望着远方。中天:天空中间。白玉毫:形容月亮明亮洁白如银丝般发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禹偁为迎佛所写。他描绘了佛会之夜的盛况,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信仰和敬仰之情。
    首句“皓月华星傍九霄”,描写了明月高悬、星星点点的夜晚景象。这里的“皓月”是指明亮的月亮,而“华星”则是指美丽的星星。它们都出现在夜空中,为这个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美丽。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次句“夜深端坐圣躬劳”。这里的“端坐”指的是庄重地坐在位子上。诗人在这里描绘了皇帝在夜间仍坚持参加法会的场景。尽管夜色渐深,但他仍然端坐在位子上,显示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国家治理的责任感。
    第三句“乐声按舞渔山近”中的“乐声”指佛教音乐。这句诗描述了皇帝在法会上欣赏佛教音乐的情景。“按舞”可能是指和尚们按照某种舞蹈动作进行表演,而“渔山”则可能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这里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第四句“花雨飘空鹫岭高”中,诗人将佛教的意象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花雨”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法雨,即雨水中蕴含着佛法之意;而“飘空”则可能是指这些法雨在空中飞舞。而“鹫岭”则是一座高大陡峭的山峰,这里被用来象征佛法的高远和神圣。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佛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第五句“玉册读文传太祝”,这里的“玉册”可能是一种用于记录重要事件的册子,而“读文”则是指宣读其中的经文。这句诗描述了皇帝在法会上听取经文的场景。这种仪式感体现了佛教对于修行的重视。
    第六句“金柈捧奠出仪曹”中,“金柈”可能是指一种盛放祭品的盘子,而“奠”则是指祭品。这句诗描绘了皇帝向和尚们赠送祭品的场景。这种礼仪性的互动展示了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一句“从容望燎銮舆动”,这里的“从容”可能是指悠闲自得的状态,而“望燎”则是指观看火盆中的火光。这句诗描述了皇帝在法会上观赏火光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皇帝对于佛法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佛教法会的描述,展现了皇帝对佛法的信仰和尊重,以及佛教与其他宗教交流融合的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