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溪山胜,无宵不梦游。
半生勤卜度,此日幸相酬。
丰草眠随鹿,卑枝集伴鸠。
野情兼拙性,身外复何求。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武康隐居后,与友人相酬答的一首五言排律。首联以“自得”领起,点出了自己卜居武康的原因——喜爱这里的山水风光;颔联则写自己的心绪:无时不梦游溪山胜境。颈联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丰草、矮树都成了朋友,而那些野鸟、野兽也常来和人相伴。尾联抒发自己的志趣和心愿。“身外复何求”,说明诗人已经超脱了世俗名利的束缚,只希望在大自然中安闲自在地度过余生。

【答案】

①自得溪山胜,无宵不梦游。②半生勤卜度,此日幸相酬。③丰草眠随鹿,卑枝集伴鸠。④野情兼拙性,身外复何求。注释:

译文:

我得到溪山胜景,没有夜晚不是梦中游赏。

大半生的劳苦,是为了寻找这样的地方,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茂盛的草地睡卧着群鹿,低矮的树枝上聚集着许多喜鹊。

我的性格质朴,爱好自然,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要求呢?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四联八句,各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读起来节奏和谐,音韵铿锵。

首联以“自得”领起,点出了自己卜居武康的原因——“喜爱这里的山水风光”。一个“自得”两字,把诗人的情怀和盘托出,使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欣喜。这既是对武康景色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卜居此地的庆幸。一个“胜”字,不仅表明武康山水的优美、宜人,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才会夜不能寐地梦见它。这种感受,正体现了“自得”二字的内涵。

颔联则是说自己的心境。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而是说:“无时不梦游溪山胜境。”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时时都在做着“梦游”溪山的幻梦;但仔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诗人对于武康山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的自然流露。因为诗人在这里所说的“梦游”,实际上是“身在画中行,神在画外游”(司空图《诗品》)。也就是说,诗人在“梦游”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在享受着武康山水的美景,而不是在“梦中游”。所以,这一联所包含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有对武康山水的喜爱,也有对自己能够“梦游”于此的庆幸。同时,这一联中的“半生”、“此日”等词语,还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人生旅途中所历艰辛的回忆与感慨。

颈联则是对前两联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诗人在颔联中只是提到“丰草”、“矮树”、“鹿”、“鸠”,而没有具体描绘它们的形象;但在颈联中,诗人对这些景物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生活的伴侣。这里所写的“丰草”、“矮树”,都是武康山水中的特有景物。诗人之所以选择它们来写,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武康的自然环境,而且又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此外,这也表明诗人对武康山水的感情非常真挚深厚。而“眠随鹿”、“集伴鸠”则进一步写出了诗人与自然界生物相亲相爱的情景。这两句诗虽然只是用“随”和“集”两个字来表达,但实际上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是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则是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尾联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诗人在这一联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志趣:“身外复何求!”。“身外”,即指诗人自己以外的一切物质财富或精神追求;“何求”,即指没有什么需要追求的东西。这两个词语连用,表明诗人对于一切外在事物都看得很轻淡,甚至可以说是不屑一顾。这就把诗人对于武康山水的喜爱之情推向了高潮。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写山水之美、写山水之好、写山水之神、写山水之乐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