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驷鸣镳出帝城,蓟门春尽客心惊。
千行绿树垂车盖,百尺黄尘拥旆旌。
负弩何须烦县令,乘轺差不误书生。
浮云漠漠迷乡国,怅望长途落日明。

【注释】

奉使南归出都门:奉命出使南方,回到京城。

结驷鸣镳:驾车的马套好缰绳,车前挂好马嚼子,表示要出发了。

蓟门春尽客心惊:蓟门是北京城的北门。春天已经过去了,诗人心里感到不安。

负弩何须烦县令:背着弓箭有什么必要麻烦县官呢?比喻自己能应付。

乘轺差不误书生:坐上小车也不耽误读书人赶路。轺,古时指轻便马车。

漠漠浮云:天空中弥漫着轻淡的云彩。漠漠,模糊不清的样子。

怅望长途落日明:望着漫漫长路,看着落日的余晖。怅望,远眺,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奉命出使南方,离开朝廷回到京城所写。诗人在诗的开头就写出了他内心的不安:“出帝城,蓟门春尽客心惊。”他想到自己出使南方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京城的春天又已过去,所以心里十分不安。

“千行绿树垂车盖,百尺黄尘拥麾旌”两句,是写他在出京的时候,看到沿途的景物以及自己的车马。这两句诗写得非常形象。他乘坐的马车上,垂下来的是绿色的杨柳;车子经过的地方,扬起的是黄色的尘土。这种景象,使人感到一种荒凉的气氛。但是,这种气氛并没有使诗人更加不安,反而使他更坚定地执行任务的决心。他想到,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并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而是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学识,足以胜任。所以他对自己的任务充满信心。

“负弩何须烦县令,乘轺差不误书生”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解释和补充。他并不需要县官的帮助,自己就能完成任务,也不需要读书人的帮助,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这两句诗表明了他的自信心,也表现出他的自豪感。

最后一句“浮云漠漠迷乡国”,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想到故乡的山川草木、风物人情,都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虽然他已经离开了家,但他的心还牵挂着故乡。他站在茫茫的天空下,仰望着落日的余晖,感到无限的怅惘和惆怅。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表现了他对自己任务的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