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挂苍霭,向晚松风凉。
四笔石灯青,跏趺据绳床。
天女散花来,竟夕闻空香。
【注释】
空香阁:在西林寺内。
苍霭:深青色的云气。
向晚:傍晚。
四笔石灯青,跏趺据绳床:指佛像前的石灯和佛座上的佛像。
天女散花来,竟夕闻空香:天女散花是佛教故事,这里指佛光普照大地,香气弥漫。
【赏析】
这首偈语写的是佛寺中的一景。首句描写了西林寺中高阁的雄伟气势,接着写佛殿中的佛像,最后以天女散花来渲染气氛,使整个寺院显得庄严神圣。
高阁挂苍霭,向晚松风凉。
四笔石灯青,跏趺据绳床。
天女散花来,竟夕闻空香。
【注释】
空香阁:在西林寺内。
苍霭:深青色的云气。
向晚:傍晚。
四笔石灯青,跏趺据绳床:指佛像前的石灯和佛座上的佛像。
天女散花来,竟夕闻空香:天女散花是佛教故事,这里指佛光普照大地,香气弥漫。
【赏析】
这首偈语写的是佛寺中的一景。首句描写了西林寺中高阁的雄伟气势,接着写佛殿中的佛像,最后以天女散花来渲染气氛,使整个寺院显得庄严神圣。
诗句:赤栏桥畔柳丝长,带雨和烟总断肠。 译文:在赤栏桥的旁边,细长的柳枝被雨水和烟雾笼罩着,总是让我感到心痛。 赏析: 本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一幅雨中杨柳图来展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感概。首联“赤栏桥畔柳丝长”开篇即描绘了赤栏桥边垂柳的景象,用“赤栏桥畔”一词,不仅点明了地点,还暗示了环境的优美和诗人的情感状态——一种淡淡的惆怅。而“柳丝长”则形象地勾勒出柳树的柔长姿态
【注释】 ①爽台:在西林寺。 ②层台:高耸的楼阁台榭,这里指山巅。 ③修竹:修长的竹子。 ④披襟清风来:形容风从高处吹来,使人感到凉爽。 ⑤堕巾帻:头上巾帻(古代帽子)被风吹落。 ⑥苍麛迹:指鸟鹊留下的足迹。 ⑦“白云”句:意谓云气缭绕,飘荡于天地之间。 ⑧“上有”句:意谓白云之上常有苍鹰盘旋。 【赏析】 此诗描写西林寺爽台的高峻、幽雅和清凉,表现作者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结茆空山中”“冥心契元寂”“复闻虚籁息”等,然后理解其意思,并分析其作用。 (1) 结茆空山中,冥心契元寂:在空寂的山林里搭建茅屋隐居,内心与宇宙万物融合。 (2) 时闻虚籁生,复闻虚籁息:不时听到风吹树叶的声响,有时又听到溪水的潺潺声。 (3) 倦开齐物篇,高枕青山色:厌倦了《齐物论》这样的篇章,可以高枕而卧
【注释】 沃邱:地名,即现在的江西宜春县。袈裟地:指僧人披袈裟的圣地。无着心:佛家语,意译为“无所住”。面面清溪流:佛教语,意译为“心不乱”。支许辈:指支遁、许掾等名士。乘筏来溪头:指名士们乘船来到宜春县的溪流边。 【赏析】 这首诗是写宜春县西林寺三十二景之十六,诗中描绘了寺庙四周的自然景色和名士们的游览情况。 首句“乞得袈裟地”,说寺院周围有大片的土地被和尚们作为修行的基地
醉石 沉醉寄情真,片石亦名醉。 溪风吹不醒,山月照清寐。 惟应刘公荣,箕踞日相对。 注释: 1. 沉醉寄情真:沉醉之中寄托了真挚的情感。 2. 片石亦名醉:这片石头也可以叫做醉石。 3. 溪风吹不醒:溪水吹拂,却无法使人清醒。 4. 山月照清寐:山中的月亮照亮了宁静的睡眠。 5. 惟应刘公荣:只有刘公才能享有这样的荣耀。 6. 箕踞日相对:刘公坐着,太阳照着他,形成一幅画面。 赏析:
【注释】 ①晨光坞:在西林寺东面。 ②朝曦:早晨的阳光。 ③明霞:清晨的朝霞。 ④松露:松树上的露珠。 ⑤花源:地名,即今江西星子县。 ⑥澹(dàn)浮烟:淡淡的烟雾。 ⑦道人:和尚。 ⑧岩宿:在山岩上过夜。 ⑨独:独自。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林寺晨光坞美景的诗。首句写晨曦从东岭升起,次句写朝霞与阳光交映,光彩夺目。第三句写松树露珠晶莹,未干。第四句写花源村上空云雾缭绕。第五句写僧人住得高远
【注释】 朗啸:高声啸呼。长松:高耸入云的松树。答:回应。 夜来春雨歇,遍地紫芝长。 夜深春雨停止,大地处处长满灵芝。 日不逢人,独自披鹤氅。 太阳下山了,没有人能遇见我,只能一个人披着鹤氅。 【赏析】 《西林三十二景诗 其九松步》是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以松为题,通过描写松林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首句“朗啸长松下”,描绘了诗人在朗朗的秋风声中
注释:石道上苍翠的草木交织在一起,幽静得仿佛与尘世隔离。麋鹿在这里悠然自得,日复一日,而薜荔也一天天长得更加茂盛。只有青岩云,时隐时现,来去自如。 赏析:这首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为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西林三十二景之一的“石道”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的石道苍翠间,窈窕绝尘鞅,形象地描绘出了石道的苍翠和幽静,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麋鹿、薜荔
注释: 西林三十二景诗 其十一 兰岩芳兰缠绕在幽深的石头上,清香弥漫于岩壁之边。 相思之情只能隔山相看,如何能将佩带之物系于腰间? 但愿保持空谷的清幽之姿,避免被世俗之人所打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兰的热爱和珍惜,以及他对美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用芳兰来比喻美人,表达了他对美人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他对空谷清幽之姿的珍视,希望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玷污。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
诗句释义: 1. 垂纶非羡鱼:“垂纶”是指钓鱼的意思,“羡慕鱼”则表示不羡慕鱼的悠闲自在。诗人通过垂钓的动作表达出自己并不羡慕鱼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2. 聊复亦尔尔:“聊”是“姑且”的意思,“尔尔”则是形容事情的状态或方式。这里表示诗人只是姑且这样而已,没有其他深意。 3. 不知红尘中,何处无芳饵:“红尘”通常指人世间,这里用来指代世俗世界。“芳饵”指的是诱惑人的饵食
注释: 花时人病闭门深:花开时节,人们生病闭门深居。 强折花枝对酒吟:勉强折下花枝对着酒杯吟诗。 怊怅流光梦中过:惆怅地在梦中度过流年。 赏春无复少年心:欣赏春天的心情再也没有像年轻时那样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独自面对盛开的花朵时的感受。首句“花时人病闭门深”描绘了花开之时,而作者却因病闭门深居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孤独和无奈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鉴赏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态度、诗歌的语言特点等。首先,根据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台榭俯空明”意思是:登上楼台观赏四周景色。“倒影见眉宇”的意思是:水波映出楼台的影子,仿佛看到了楼上人的容颜和眉眼。“衣间湿翠寒”意为:衣衫被露水打湿后变得冰凉,衣服上还残留着山中树木的翠绿色。“青山在水底”意思是
【诗句释义】 1、溪居图:这是一幅描绘山溪居住环境的图画。2、画里溪山好,溪亭事事幽:画中的溪山风景美丽,溪边的小亭子也显得幽静。3、阑干三面水,风月四时秋:栏杆上三面都是水,四季的景色如秋风般凉爽。4、野老时分席,渔人每系舟:在野地的老人时常摆开酒席,而渔人也常常系着渔船。5、此中容隐逸,何用觅丹丘:这里可以隐居避世,何必去寻找神仙的丹丘? 【译文】 在画中看到山溪美景,溪边的亭子也十分幽静
《登千山寺其二》是明朝诗人李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李辅通过其精炼而富有韵味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和禅宗意境的画卷,让人在阅读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洗涤与升华。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以及禅意生活的深远影响
【注释】 1. 西林:指西山。三十二景是西山的美景之一。 2. 阁:即“亭”。 3. 逼星晨:形容楼阁高耸,逼近星辰。 4. 萧然:形容空阔、寂静。 5. 挟羽翰:意为手挥着羽毛笔。 6. 窗中窥日月:指从窗口观赏日月。 7. 两丸:指太阳和月亮,比喻日月。 8. 盘桓:徘徊留恋。 【赏析】 这是一首咏西山的诗。诗人登上楼阁俯瞰群山,只见楼阁高耸入云,逼近星辰;楼阁四周空旷开阔、幽静清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如下: 登千山寺 其一 曲磴夤缘转翠微,扪萝攀树叩禅扉。 空岩积雾笼诸佛,高阁浮空俯落晖。 石壁半余苍颉字,山僧闲拥白云衣。 行人岁月风尘度,来向丹丘问息机。 逐句释义: 1. 曲磴夤缘转翠微,扪萝攀树叩禅扉。 - 曲磴(弯曲的石阶)蜿蜒曲折,沿着青翠的山峦延伸;攀上攀下,触摸着藤蔓植物,叩响了禅院的门扉。 2. 空岩积雾笼诸佛,高阁浮空俯落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