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郊正多垒,白羽飞仓皇。
孤城落日斜,画角吹寒霜。
君子事行役,驱车上河梁。
居者立踟躇,行者多慨慷。
岂不重分手,男儿志四方。
仗剑决浮云,弯弓射扶桑。
书生诚文弱,建树固难量。
天子思颇牧,计日扫欃枪。
之子念国耻,一饭不敢忘。
从来善用兵,战胜于庙堂。
愿言赞帷幄,我武用以张。
【注释】
①白羽:指白色羽毛,这里代指军队。仓皇:慌乱匆忙的样子。④河梁:渡河的桥梁,多指送别之地。⑤踟躇(chíchú):犹豫不前的样子。⑥扶桑: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⑦善用兵:善于运用兵力。⑧庙堂:指朝廷。⑩赞帷幄:辅助军师,谋划作战。
【译文】
四郊正在紧张布防,白色的战旗在风中飘扬。孤零零的一座城池,在落日西斜时被敌军占领,远处传来号角声声寒霜般凄切。君子们正在忙于奔波,赶着马车去黄河边送别。在家的人们站在门前迟疑,行路人则满腔悲愤。难道不能再次告别吗?男儿志向是远大无边。挥舞长剑冲决那层云霞,弯弓搭箭射向远方的太阳。书生们其实很软弱,建树功勋实在是难以估量。皇帝正思谋如何消灭敌军,计划很快就要实现。你想到国家的耻辱,连一顿饭都不敢忘记。自古以来善于用兵者,常常在朝廷上取得胜利。希望献策于帷帐之中,我的军队才能强大有力。
【赏析】
此诗首写北征,次写送别,再写国家之耻,最后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命的决心。全诗以“北征”为中心,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报国的情怀,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开头三句“四郊正多垒,白羽飞仓皇”,写边境上的紧张气氛。“四郊”即指边境地区,“多垒”是指敌寇盘踞边境。“白羽”指白羽箭,是军中常用的一种兵器。“飞”字形象地写出了箭的飞行速度和迅猛之势。“仓皇”一词,既写出了敌情紧迫,又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仓皇”一词不仅表现了敌情的紧急程度,而且反映出了作者内心对局势的忧虑,同时也暗示出作者的心境。“仓皇”二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中间两句“孤城落日斜,画角吹寒霜”,描绘了一幅边关落日图景,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助。“孤城”即指边防重镇,“落日”即指傍晚时分,“斜”字既描绘了夕阳的方位,也渲染了整个战场的氛围。“画角”指军中的号角,“吹寒霜”则形容号角声凄厉寒冷。这两句通过对战场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两句“君子事行役,驱车上河梁”。“君子”指的是有才华的人,而“事行役”则表示他们被迫离开家园去从事征战活动。“驱车上河梁”则描绘了他们出征的情景。这里的“河梁”既是边关的渡口,也是他们出征的地方。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被迫离家的无奈之情。
然后两句“居者立踟躇,行者多慨慷”。这两句则是对当地百姓的反应进行描写。“立踟躇”即指站在门前犹豫不决的样子,“行者多慨慷”则形容那些出行的人心中充满了感慨。这里的“行者”指的是那些外出征战的人,“多慨慷”则表明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感慨。这两句描写了百姓们对于战事的关注以及他们对于家园失去的恐惧感。
接下来两句“岂不重分手,男儿志四方。”则是对作者自己的情感进行抒发。“重分手”则意味着即将离别,“男儿志四方”则表明了作者立志远大的胸怀。这里的“重分手”既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不舍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国家责任的担当。这两句通过表达作者的志向来强调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然后两句“仗剑决浮云,弯弓射扶桑”。这两句则是对作者英勇战斗的形象进行描写。“仗剑决浮云”则形容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弯弓射扶桑”则描绘了他高超的武艺以及他为保卫国家不惜一切的勇气。这两句既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又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接着两句“书生诚文弱,建树固难量。”则是对书生的形象进行刻画。“文弱”则形容了书生们的文雅外表下隐藏着的柔弱本质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困难。这两句揭示了书生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书生们的期望与鼓励,希望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最后两句“天子思颇牧,计日扫欃枪。”“天子”指皇帝,“思颇牧”则指的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领李广。“计日扫欃枪”则表达了皇帝对将军的期望以及他们能够尽快打败敌人的决心。这两句不仅赞扬了李广的勇敢和智慧,也表达了皇帝对将军们的期望与信任。同时,这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争场景和边关生活,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诗中的“北征”、“送别”、“建树”、“赞帷幄”、“我武用以张”等词语都富有象征意义,它们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