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墙横截钟山麓,子城十里空其腹。
老宫监守西上门,日见宫中春树绿。
当年玉座迁北平,燕麦多从辇路生。
太液烟波空吊影,未央钟鼓不闻声。
二百年来万民乐,文武诸司皆卧阁。
常年内库扫梁尘,六月重门启鱼钥。
市人身替羽林军,偷见蓬莱五色云。
枯沼颓垣容易入,千门万户杳难分。
惊看墀草潜狐兔,武英殿接西宫路。
赤阑杨柳树长生,画栋芙蓉花尚吐。
别有铜驼扉半开,人传高后燕居来。
五龙蟠结朝真阁,七宝庄严礼佛台。
寂寂文窗罥珠网,至今海燕巢于上。
籋口衔将紫陌泥,飞身立在铜仙掌。
日暮中官点禁兵,周庐依旧闭重城。
宫树鸦啼金锁下,年年只放内家行。

旧官词

赏析与解析

  1. 诗句原文
    女墙横截钟山麓,子城十里空其腹。老宫监守西上门,日见宫中春树绿。当年玉座迁北平,燕麦多从辇路生。太液烟波空吊影,未央钟鼓不闻声。二百年来万民乐,文武诸司皆卧阁。常年内库扫梁尘,六月重门启鱼钥。市人身替羽林军,偷见蓬莱五色云。枯沼颓垣容易入,千门万户杳难分。惊看墀草潜狐兔,武英殿接西宫路。赤阑杨柳树长生,画栋芙蓉花尚吐。别有铜驼扉半开,人传高后燕居来。五龙蟠结朝真阁,七宝庄严礼佛台。寂寂文窗罥珠网,至今海燕巢于上。籋口衔将紫陌泥,飞身立在铜仙掌。日暮中官点禁兵,周庐依旧闭重城。宫树鸦啼金锁下,年年只放内家行。

  2. 译文
    女墙横跨着钟山的山麓,子城中只有空旷的城墙和城门。老宫监看守着西门,每天看着宫中的春意盎然。当年皇帝的座位迁移到北平,燕麦在辇道上生长。太液池中的烟雾飘荡,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未央宫内的钟鼓声已不再听见。两百年来万民欢乐,武将和文臣都在府中闲卧。每年内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夏天重门紧闭,鱼儿的钥匙被打开。市人代替了羽林军的职位,偷偷地看见了蓬莱山上的五彩云霞。枯落的沼地上,残垣断壁易入,千户人家却难以区分。突然看到地面上的草中藏着狡猾的狐狸和兔子,武英殿通向西宫的路依然存在。赤栏木旁的杨柳树永远茂盛,画栋上的芙蓉花仍然开放。半开着的铜驼大门,人们传说这是高后的住所。五龙蟠绕的朝真阁,七宝装饰的礼佛台庄严而神圣。寂静的房间悬挂着珍珠网,至今海燕还在上面筑巢。籋口叼着紫陌泥,飞身站在铜仙掌上。太阳落山的时候中官点检禁兵,周圈的城墙依然紧闭重关。宫树鸦鸣时金锁下的响声,每年只能允许内家行走一次。

  3. 注释

  • 女墙:指古代城墙上横向的矮墙。
  • 子城:古时的防御结构之一,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区域。
  • 老宫监:年长的宦官,负责宫廷内事务的监管工作。
  • 玉座:皇帝的座位,象征帝王之尊。
  • 燕麦:一种谷物,原产于中东地区,后来传入中国。
  • 辇路:古代帝王专用的道路,供车驾往来使用。
  • 太液池:古代皇家园林中的湖泊或池塘。
  • 未央宫:古代皇宫之一,以汉武帝时期的宫殿命名。
  • 文武诸司:指朝廷中的文职和武职官员。
  • 常年内库:指的是皇宫内的储藏室,用于存放国库的物资。
  • 六月重门:指夏日炎热时期,皇宫的厚重门户。
  • 市人:指商人或普通人。
  • 羽林军:中国古代的一种禁军编制,主要职责是保卫皇宫的安全。
  • 蓬莱五色云: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常出现在诗文中象征着美好的景象。
  • 赤阑:红色的栏杆。
  • 文窗:指有雕饰的窗户。
  • 绛口:形容嘴巴红润的样子。
  • 籋口:这里可能是指捕鼠工具的一种。
  • 紫陌泥:指尘土,紫色的泥土。
  • 铜仙掌:指铜制的仙人形象手杖或手掌,常用以代表仙境。
  • 寂寂:安静、寂静的意思。
  • 海燕巢于上:海燕在屋檐或墙壁上筑巢。
  • 七宝庄严:佛教用语,指佛像或法器用七宝石制成,显得庄严华美。
  • 文窗罥珠网:形容房间内装饰华丽,挂着精美的珠网。
  • 籋口衔将紫陌泥:描述一种情景,即老鼠或其他小动物被捕捉并带往某地。
  • 铜仙掌:此处指代铜制的手杖或手把,常用于道教或佛教的象征之中。
  1. 赏析
    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古代皇宫的宁静与繁荣景象。诗中不仅展现了皇宫建筑的美丽与宏伟,还细腻地描绘出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繁华。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萧条,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当前衰败的哀叹。同时,诗中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更迭,让人深思朝代更替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文化意义。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明朝文化的重要资料。

  2. 背景
    朱谋晋(约公元1479年—约公元1505年),明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祖籍安徽合肥,后移居江苏苏州。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谋晋擅长诗歌创作,尤其是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作品尤为突出。《旧官词》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兴衰和社会变迁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