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孙头角旧青霄,蜕甲斑纹永不凋。
偃月制成笼短鬓,切云剪就映高标。
都门挂后名心净,湖曲归来逸兴骄。
酒漉葛巾慵更着,行吟搔首自逍遥。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龙孙、龙子为喻,描绘了蝉蜕的全过程,并赋予其人格化特征。首联“箨冠”指蝉蜕壳,“龙孙头角旧青霄”形容蝉的头部高耸入云,形象地比喻蝉脱壳前头部的尖长,“青霄”是古代对天空的一种美称。颔联“偃月制成笼短鬓,切云剪就映高标”是进一步刻画蝉蜕后的形象,“偃月”是形容蝉的复眼呈椭圆形,像弯弯的新月,这里用来比喻蝉的复眼;“切云”指蝉的触须很长,直垂到地面或近旁的物体,这里用来形容蝉的触须。颈联“都门挂后名心净,湖曲归来逸兴骄”是说蝉在高处鸣叫(都门),声音清亮,所以名声大噪;而一旦回到湖中,则又恢复了悠闲自得的本性。尾联“酒漉葛巾慵更着,行吟搔首自逍遥”意思是说,在溪边洗涤葛巾的时候,诗人悠然自得,不慌不忙。
【答案】
译文:
蝉蜕壳,像龙的孙子,它的头角曾经飞到过青天之上。蝉的头冠上,有斑纹,永不凋零。蝉的头冠做成偃月形,就像笼成鸟的短发。蝉的两翼修成刀口的形状,好像挂在高高的山峰上。蝉在京城高声鸣叫之后,名声就传遍四方。蝉在湖边的水边鸣叫,声音悠扬悦耳。蝉的翅膀被洗净了,葛布的围巾也洗了,诗人懒得再系上它。诗人在溪边洗涤葛巾的时候,悠然自得,不慌不忙。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蝉的一生。从幼小的蝉开始,经过蜕变,最终变成一只自由自在、畅快淋漓的大蝉。全诗四句,写尽了蝉的生命历程。诗中将蝉的头部比作“龙孙”,把头冠上的斑纹喻为“永不凋零”。诗的前半部着重写了蝉的头部和触须的特征,后半部主要写蝉的飞行和鸣叫。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