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庚申两建元,江边夜哭正销魂。
苍梧凤自鸣山阁,青海龙犹战岛门。
九族捉衿多隐怨,三军挟纩少酬恩。
如何二曜更新日,不与人间照覆盆?
岁在庚申两建元,江边夜哭正销魂。
苍梧凤自鸣山阁,青海龙犹战岛门。
九族捉衿多隐怨,三军挟纩少酬恩。
如何二曜更新日,不与人间照覆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夔州时期的生活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居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首联“岁在庚申两建元,江边夜哭正销魂”,诗人以时间为背景,描述了在庚申年(唐代天宝元年)两度建立新元之际,诗人身处江边,夜不能寐地哭泣的情景。这里的庚申年象征着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而江边的夜哭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颔联“苍梧凤自鸣山阁,青海龙犹战岛门”。这两句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将苍梧山比作凤凰,青海龙比作龙,暗示着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同时,诗人也借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独立和不屈精神的追求。
颈联“九族捉衿多隐怨,三军挟纩少酬恩”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这里,“九族”指的是整个家族,“捉衿”(指衣服破旧)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挟纩”(指穿着温暖的衣服)则代表了统治者的恩惠。然而,尽管有恩惠,人民却依然生活在贫困中,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尾联“如何二曜更新日,不与人间照覆盆?”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这里的“二曜”(指日月)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但它们却不能普照大地,如同被遮住一样。诗人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愤慨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它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