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潺湲树底过,渊澄会见泻天河。
气蒸桃浪红翻锦,色借湘裙绿染罗。
曲涧分来听不尽,长沟流出恨偏多。
朝宗东泛沧溟远,万里弥漫接巨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韵脚为“下平四豪”韵。

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1. 几度潺湲树底过,渊澄会见泻天河。
    这句诗描述了水面在树叶掩映之下流淌的情景。潺湲(chán yuán)是流水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溪水的流动声音。”几度潺湲”表示这种声音反复出现。”渊澄会见泻天河”则形象地描绘了清澈的水流从深深的山谷中倾泻下来的景象。

  2. 气蒸桃浪红翻锦,色借湘裙绿染罗。
    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水流的颜色和动态。”气蒸”指水流带动空气,使得水汽上升形成云雾。”桃浪”可能是指桃花盛开时形成的波浪。”红翻锦”形容水中的红色波纹如同锦绣一般。”色借湘裙绿染罗”则形容湖水的颜色,仿佛是在绿色裙摆上洒满了绿色染料。

  3. 曲涧分来听不尽,长沟流出恨偏多。
    这两句表达了对溪水的留恋之情。”曲涧”指的是曲折的小溪。”分来”可能是指水流分成多支小流。”长沟流出恨偏多”中的”长沟”可能是指宽阔的河流,而”恨偏多”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无法长久相伴的遗憾。

  4. 朝宗东泛沧溟远,万里弥漫接巨波。
    最后一句是对整首诗歌的总结。”朝宗”意味着朝见宗主或归朝的仪式,这里可能指的是水流最终汇入大海的场景。”沧溟”指的是广阔的大海,”万里弥漫接巨波”则形容水流浩渺无边,与巨大的海浪相接。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水流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水流比作江河、云气,将色彩比作裙子、锦缎等,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歌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