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池道士何所事,摩顶向天手垂地。
家在赵州人不知,箕子之胄古姓氏。
箨冠不正綦履穿,风雪一蓑行乞市。
儿童遮道作戏嬉,大人白眼但瞋视。
我独羡渠啸咤人,只愁无酒不愁贫。
终夕对人突无语,诗画一发能通神。
咆勃气来便使酒,白日当筵骂太守。
绵山汨水义可投,不惜千金丧匕首。
早知骏骨成蹉跎,悔不临池学泛鹅。
无端我向秦中去,劝君隐卧湘山阿。
赠鹅池道士
鹅池道士何所事,摩顶向天手垂地。
家在赵州人不知,箕子之胄古姓氏。
箨冠不正綦履穿,风雪一蓑行乞市。
儿童遮道作戏嬉,大人白眼但瞋视。
我独羡渠啸咤人,只愁无酒不愁贫。
终夕对人突无语,诗画一发能通神。
咆勃气来便使酒,白日当筵骂太守。
绵山汨水义可投,不惜千金丧匕首。
早知骏骨成蹉跎,悔不临池学泛鹅。
无端我向秦中去,劝君隐卧湘山阿。
注释:
-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鹅池道士生活状态的感慨与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道士的生活场景、内心世界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现了道士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束缚的不满。
- “鹅池道士何所事”:这句诗描述了道士的生活状态,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或任务,生活随遇而安,不受世俗观念的限制。这里的“何所事”可以理解为“干什么”,表示他们的生活看似平凡却充满深意。
- “摩顶向天手垂地”:这句诗描绘了道士们虔诚修行的场景,他们的头顶接触天空,双手下垂,表现出对宗教或某种信仰的虔诚程度。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道士们内心的虔诚和坚定。
- “家在赵州人不知”:这句诗透露出道士们的隐居生活,他们选择远离尘嚣,过一种清苦但充满意义的生活。这里的“赵州”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诗人为了强调道士们隐居的身份而使用的代词。
- “箕子之胄古姓氏”:这句诗提到了道士的姓氏来源,他们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箕子是古代的一个著名人物,他的后代以姓氏为荣。这里暗示了道士家族的高贵和荣耀。
- “箨冠不正綦履穿”:这句诗描述了道士们朴素的生活方式,他们头戴竹帽,脚穿草鞋,虽然简陋但却显得自然和谐。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道士们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内心的宁静。
- “风雪一蓑行乞市”:这句诗描绘了道士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形象,即使是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他们也毅然踏上街头乞讨谋生。这里的“风雪”和“一蓑”都象征着道士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毅力。
- “儿童遮道作戏嬉”: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而又温馨的画面,孩子们围在道士身边玩耍嬉戏,展现出一种纯真无暇的快乐时光。这里的“遮道”和“戏嬉”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活力。
- “大人白眼但瞋视”:这句诗揭示了社会对道士的偏见和不理解,即使道士的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人们也会用冷眼和怒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排斥。这里的“白眼”和“瞋视”都传达了强烈的情绪色彩。
- “我独羡渠啸咤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士豁达胸襟和豪放性格的羡慕之情。他们能够大声呼喊、发出激昂的声音,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力量。这里的“啸咤”和“羡慕”都展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只愁无酒不愁贫”:这句诗揭示了道士们内心的富足感和满足感。他们并不因为物质匮乏而感到痛苦或困扰,反而能够在贫困的环境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这里的“愁贫”和“富足感”都体现了诗人对道士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 “终夕对人突无语”:这句诗描绘了道士们沉默寡言的性格特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很少言语,总是保持沉默和内敛的态度。这里的“对人突无语”都展示了道士们深沉而内向的一面。
- “诗画一发能通神”:这句诗赞美了道士们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转化为艺术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艺术境界。这里的“诗画一发能通神”都体现了诗人对道士才能的敬佩和赞叹。
- “咆勃气来便使酒”:这句诗描绘了道士们豪爽的个性和饮酒的情景。他们豪饮烈酒,释放自己的激情和热情。这里的“咆勃气”和“使酒”都展示了道士们直率和开朗的性格。
- “白日当筵骂太守”:这句诗描绘了道士们在宴席上畅谈理想和正义的场景。他们毫不畏惧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用言辞来捍卫自己的信念和尊严。这里的“当筵”“白日”和“骂太守”都传达出一种豪迈和无畏的氛围。
- “绵山汨水义可投”:这句诗表达了道士们对正义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认为绵山、汨水等名胜之地都是实现正义的理想之地,愿意为了这些崇高的目标而奋斗终身。这里的“绵山汨水”和“义可投”都体现了道士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 “不惜千金丧匕首”:这句诗揭示了道士们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他们甘愿承受巨大的损失和痛苦,甚至不惜付出宝贵的生命,只为追求心中的正义和真理。这里的“千金”和“匕首”都象征着道士们对信仰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及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 “早知骏骨成蹉跎,悔不临池学泛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选择的错误深感懊悔的情感。如果能够更早地认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或许就不会有如今的痛苦和遗憾。这里的“早知”、“骏骨”和“蹉跎”都传达出了诗人对过去的反思和自责。
- “无端我向秦中去,劝君隐卧湘山阿”: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士隐世高洁生活的赞美。他渴望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希望能够像道士一样过着隐逸的生活。这里的“无端”和“劝君”都传达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赠鹅池道士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道士们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诗人通过对道士们简朴生活方式的赞美、对社会偏见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束缚的不满。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性光辉的颂扬等多个层面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富含深刻的哲理意义,值得细细品味与深入探讨。